计日以还是:“计算着日子(按时)把书归还”,体现了宋濂借书时 “守信用、按时还书” 的态度,也正因如此,别人才愿意多次把书借给他。
这里的 “计日” 是 “计算日期、约定日期”,“还” 是 “归还”,而 “以” 是连接 “计日” 和 “还” 的关键虚词,看似简单,却容易和 “以为”“用来” 等含义混淆。
在古文中,“以” 是高频虚词,含义和用法多样(如介词 “用、把”,连词 “来、而”,动词 “认为” 等),但结合 “计日以还” 的语境和语法结构,“以” 的核心功能是“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或不译出”,具体分析如下:
1. 从语法结构看:“计日” 是 “还” 的方式状语
“计日以还” 的结构是 “状语(计日)+ 以 + 中心语(还)”:
中心语 “还”(归还)是核心动作,回答 “做什么”;
状语 “计日”(计算着日子、按约定日期)是动作 “还” 的方式,回答 “怎么做”;
“以” 在这里起到 “连接方式状语和核心动作” 的作用,类似现代汉语中 “地” 的功能(如 “按时地归还”),但古文中常用 “以” 替代,使句子更简洁。
比如现代汉语说 “‘按时’归还”,古文会表达为 “计日‘以’还”,“以” 在这里没有实际词汇意义,只是语法连接词,用来明确 “计日” 对 “还” 的修饰关系。
2. 对比其他 “以” 的用法,避免混淆
很多人会把 “计日以还” 的 “以” 误解为 “用来”(介词)或 “认为”(动词),但结合语境可轻松排除:
若理解为 “用来”(介词,表目的):“计日用来还”,语义不通(“计算日子” 不是 “归还” 的工具或目的);
若理解为 “认为”(动词):“计日认为还”,完全不符合语法(“以” 后接动词 “还”,无法作 “认为” 讲);
只有理解为 “连词,表修饰”,“计日(地)还” 才语义通顺,且符合《送东阳马生序》中 “守时还书” 的上下文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