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都星的传说源自印度神话 “搅拌乳海” 的故事:
相传阿修罗(与天神对立的族群)罗睺为偷喝 “长生不老甘露”,乔装成天神混入队伍,却被日神、月神告发。印度大神毗湿奴当即用神盘将他斩为两半,因甘露已入喉,两半身体均成不死之身 —— 上半身化作 “罗睺星”,下半身化作 “计都星”。从此,这两颗 “影子星” 永远追逐日神、月神,吞噬他们时便引发日食、月食,充满复仇的凶性。
在印度天文学与占星学中,计都星是 “九曜”(七曜 + 罗睺、计都)之一,属于 “四余星”(罗睺、计都、紫炁、月孛)范畴。它并非真实存在的星球,而是月亮轨道(白道)与太阳轨道(黄道)的南交点,又称 “龙尾”,对应的北交点就是罗睺星。
简单说:如果把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比作 “跑道”,这条跑道与太阳视运动轨道的两个交点,北交点是罗睺,南交点就是计都 —— 它是天文计算中的 “虚拟节点”,却被赋予了强烈的吉凶含义。
无论在印度占星还是中国民间命理中,计都星都长期被贴 “凶星” 标签:
星象学中,它被视为 “迷惑星”“暗星”,侧重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能引发自我怀疑、无助感,还可能带来意外、疾病甚至瘟疫;
民间更直接将其与 “天下大乱”“运势破败” 挂钩,认为它的出现会搅动气场,带来是非与灾厄。
“犯计都星” 又称 “遇计都值命”,是命理中的常见说法,指计都星出现在命主的八字四柱或流年大运中,被认为会引发凶煞影响。
民间认为 “犯星” 不是 “绝症”,而是 “预警信号”,主要影响集中在 4 个方面:
人际:人缘差、口舌是非多,易遭小人暗算;
事业财运:仕途坎坷、财路崎岖,容易破财;
健康:体弱多病,可能遭遇意外伤害;
感情:婚姻不顺、夫妻缘薄,家庭矛盾多。
而 “范计都星” 是 “犯计都星” 的笔误,含义完全一致。
民间有明确的 “计都星值年表”(以虚岁为准):
男性值年:16 岁、25 岁、34 岁、43 岁等(每 9 年一次);
女性值年:19 岁、28 岁、37 岁、46 岁等(每 9 年一次)。
传统说法认为 “女性犯计都星更需警惕”,会加重 “倒霉晦气、口舌是非”,但现代命理更强调 “男女均需谨慎”—— 值年时易情绪波动,需防意外与纠纷。
“属狗计都星” 并非说 “属狗的人天生带计都星”,而是两种情况:
流年运势:某一年计都星的 “凶煞气场” 恰好与属狗人的生肖命理相冲,导致属狗人当年 “犯计都星”;
本命盘:属狗人的八字中恰好出现计都星 “入命”,被认为一生易受凶星影响。
本质是 “生肖命理与星象气场的叠加作用”,并非属狗人专属,其他生肖也可能因流年或本命盘遇到类似情况。
计都星君:民间将计都星人格化后的称呼,类似 “星神”,认为它是掌管 “是非灾厄” 的神灵,因此有 “拜计都星君” 的祈福行为;
计都星土星:这是 “概念混淆”—— 计都星是虚拟交点,土星是真实行星,二者无直接关联。可能是民间将 “计都星五行属土”(命理说法)与土星的 “土属性” 混为一谈,实际并非同一概念。
“拜计都星” 是民间的祈福仪式,核心是 “向计都星君表达敬畏,祈求凶煞消解”。常见做法有:
准备香烛、供品(水果、糕点等),在星象吉利的时辰(如寅时、卯时)祭拜;
佩戴与 “化解凶煞” 相关的护身符(如观音像、平安扣等),配合 “修心养性、谨慎交友” 的行为调整。
从文化角度看,这是民间应对未知风险的心理调节方式,关键是通过仪式提醒自己 “谨慎行事”。
“躲计都星” 是 “犯星” 期间的规避技巧,核心是 “减少外界刺激,降低意外概率”:
躲星时间:通常在计都星值年的 “立春” 前后或 “犯星日”,当天尽量闭门不出,避免与人争执、不去危险场所(如工地、高速路);
行为禁忌:不穿深色衣服、不接触尖锐物品、不谈论是非,保持情绪稳定。
本质是通过 “减少风险场景” 降低意外与纠纷概率,属于 “主动规避” 的实用技巧。
佛教吸收了印度占星文化,将计都星纳入 “星曜崇拜” 体系,但解读更侧重 “业力与修行”:
佛教认为,计都星的 “凶性” 本质是 “众生业力的显现”,并非星神本身作恶。遇到 “犯计都星” 的运势,更应通过 “持咒、行善、修心” 化解业障,而非单纯 “拜星躲星”—— 核心是 “通过内在修行对抗外在运势影响”,与民间侧重 “祈福规避” 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