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害三贤” 是三国后期的经典历史典故,核心是 “一条计谋导致三位贤能之人丧命”,背景发生在蜀汉灭亡后—— 公元 263 年,魏国灭蜀,蜀汉大将姜维不甘心亡国,试图通过计谋复国,最终却引发连锁反应,导致自己与另外两位关键人物一同被杀,这就是 “一计害三贤” 的由来。
一计:指一条计谋(姜维的复国之计);
害:这里是 “导致死亡、间接害死” 的意思,不是 “主动谋害”,而是计谋失败后引发的悲剧结果;
三贤:指三位有才能、有气节的人(姜维、钟会、邓艾,三人在当时均算 “贤能”,只是立场不同)。
“天水姜伯约一计害三贤” 是最准确的说法 ——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人(今甘肃天水),是蜀汉后期的军事支柱,诸葛亮去世后继承其北伐遗志。蜀汉灭亡后,姜维被迫投降魏国大将钟会,但他始终心怀复国,于是策划了一条 “借刀杀人、挑起内乱” 的计谋:
第一步:劝说钟会 —— 姜维告诉钟会,“你平定蜀汉功劳太大,魏国朝廷必猜忌你,不如趁机在蜀地自立为王”,挑起钟会的野心;
第二步:构陷邓艾 —— 姜维让钟会向魏国朝廷诬告邓艾(另一位灭蜀大将)“谋反”,导致邓艾被押解回京;
第三步:煽动兵变 —— 钟会在姜维的劝说下,决定起兵反魏,但他手下的魏军将士不愿叛乱,最终引发兵变;
结果:兵变中,钟会、姜维先后被杀,而被押解的邓艾也在途中被钟会的部下灭口 —— 姜维的复国计不仅没成功,反而让三人都丢了性命,这就是 “一计害三贤” 的核心过程。
姜维(蜀汉):蜀汉最后的名将,一生为兴复汉室奋斗,即使投降后仍未放弃,最终在兵变中奋力抵抗,被杀后尸体还被魏军泄愤剖腹,气节令人敬佩;
钟会(魏国):魏国太傅钟繇之子,才华横溢,灭蜀后因野心被姜维煽动,起兵反魏失败,死于乱兵之中;
邓艾(魏国):魏国名将,以 “偷渡阴平” 的奇计率先攻入成都,迫使刘禅投降,却因功高震主被钟会、姜维构陷,押解途中被杀,是三人中最 “冤” 的一位。
三人虽立场不同,但均有才能(邓艾、钟会是魏国名将,姜维是蜀汉支柱)、有气节(姜维殉国、邓艾蒙冤不反、钟会虽反但有才华),因此被后世称为 “三贤”。
“贾诩一计害三贤” 属于 “张冠李戴”—— 贾诩是三国前期的谋士(比姜维、钟会早几十年),曾辅佐李傕、张绣、曹操,以 “算无遗策” 闻名,但他从未参与过灭蜀相关事件,也没有任何计谋导致 “三贤” 丧命,这种说法可能是对 “三国谋士” 的混淆,需特别注意区分。
很多人觉得 “害” 是 “姜维故意害死钟会、邓艾”,其实这是误解 —— 姜维的初衷是 “借钟会之手反魏,趁机复国”,他没料到:
钟会的部下不愿叛乱,导致兵变失控;
邓艾会被钟会的部下灭口(并非姜维直接策划);
自己最终也会死于乱兵之中。
因此,“害” 在这里更偏向 “间接导致、引发悲剧”,是计谋失败后不可控的连锁反应,而非姜维 “主动谋害三贤”—— 姜维的核心目标是 “复国”,“害三贤” 是他没预料到的悲剧结果,这也让这个典故多了一层 “英雄末路” 的悲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