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计” 是中国古代 “36 计” 中的第 15 计,属于 “攻战计” 类 —— 核心是 “避开强敌锋芒,通过引导让对方离开有利地盘,再趁机行事”。
名字特别形象:把 “老虎” 比作 “强大的对手”,“山” 比作 “对手的有利环境(比如主场、优势领域、防御阵地)”,“调” 就是 “引诱、调动”。简单说,老虎在山里时最凶猛、最难对付,一旦把它引出山,没了依托,就容易对付了—— 这就是 “调虎离山计” 的本质。
调:核心动作,不是 “硬打”,而是 “软引”—— 用利益、诱饵、假象让对方主动离开,强调 “不硬碰硬”;
虎:指 “强大的对手 / 难题”,比如实力比你强的人、难攻克的目标、有防御优势的对象;
离:关键结果,让 “虎” 和 “山” 彻底分开,切断对方的 “优势依托”;
山:对方的 “有利条件”,比如主场(比如在别人公司谈判)、资源(比如对手掌控的关键物资)、防御(比如家里的保险柜);
计:策略、办法,强调这是 “有计划、有目的的布局”,不是随机行为。
所以字面意思连起来:通过引诱、调动的方式,让强大的对手离开它的有利环境,再趁机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计谋的高明之处,在于 “不跟对手正面刚,而是改变博弈环境”—— 对手在 “山里”(有利环境)时,有主场优势、资源支持、防御壁垒,你硬冲大概率会输;但把它 “调出山”(离开有利环境)后,对手会变得孤立无援、不知所措,你的胜率就会大幅提升。
比如:一只老虎在森林里(山),你根本不敢靠近;但如果用一块肉把它引到平原(离山),它没了树木遮挡,行动受限,就容易被牵制 —— 这就是 “改变环境,削弱对手” 的逻辑。
“调虎离山计” 不只是古代打仗用,生活、工作、社交中都能用,这 3 个场景最常见:
1. 古代战场:避开强敌,奇袭制胜
经典案例:三国时期,诸葛亮想夺取南蛮的银坑山(盛产粮食和兵器,是南蛮的 “山”),但南蛮首领孟获派重兵驻守,硬打伤亡太大。诸葛亮得知孟获最疼爱的妻子祝融夫人擅长用兵,就故意派人去骂阵,引诱祝融夫人出兵追击(调虎离山)。祝融夫人果然中计,离开银坑山的防御阵地,被诸葛亮的伏兵活捉。没了主将,银坑山的守军不战自溃,诸葛亮轻松夺取了粮道。
2. 生活场景:解决 “主场难题”
比如:你想给家里的老人送一份惊喜礼物,但老人平时在家很节俭,直接送肯定会被拒绝(老人的 “山” 是 “家里的熟悉环境,有主导权”)。你可以用 “调虎离山”:先跟老人说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糕点铺,据说味道特别好,咱们一起去尝尝”(用老人喜欢的糕点当诱饵),把老人引出家门(离山)。趁老人出门时,让家人把礼物布置好,等老人回来,惊喜就成功了 —— 既没让老人抵触,又达成了目的。
3. 工作 / 社交:避开阻力,推进事情
比如:你想跟客户谈一个合作,但客户公司的采购经理(关键决策人)对你们的产品有偏见,每次在公司谈(采购经理的 “山”),他都能主导话题,否定你的方案。你可以用 “调虎离山”:以 “行业交流” 为名义,邀请采购经理参加一个行业峰会(离开他的公司,离山)。在峰会上,没有了公司的身份束缚,还有其他同行的认可,采购经理的态度会更开放,你再趁机沟通合作,成功率会高很多。
很多人觉得 “调虎离山” 是 “耍诈”,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
调虎离山:核心是 “改变环境,避开阻力”,诱饵或引导是 “手段”,最终目标是 “公平合理地达成目的”(比如上面的送礼物、谈合作);
欺骗:核心是 “虚构事实,骗取利益”,比如用假消息引诱别人离开,趁机偷东西 —— 这是 “恶意算计”,不是 “计谋”。
关键区别:调虎离山不伤害对方利益,只是通过 “调位置” 降低做事难度;而欺骗是通过 “骗” 来损害对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