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全诗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作,开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便点明了凭吊的对象与地点,而 “三顾频烦天下计” 是全诗的核心诗句之一,精准概括了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键交集,也奠定了诗歌缅怀先贤、感慨壮志的基调。
三顾:“顾” 是 “拜访、探望” 的意思,“三顾” 指的是 “刘备三顾茅庐” 的历史典故 —— 三国时期,刘备为招揽贤才,曾三次亲自前往隆中(今湖北襄阳一带)拜访隐居的诸葛亮,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三” 在这里既是实指次数,也体现了刘备的诚意与坚持。
频烦:注意不是 “频繁” 的误写,这里的 “频烦” 是 “多次、屡次” 的意思,强调诸葛亮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多次为其谋划天下大事,凸显了诸葛亮的智谋与对蜀汉的尽心尽责。
天下计:“计” 是 “计谋、策略”,“天下计” 指的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 “三分天下、兴复汉室” 的战略规划,最经典的就是《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局势,提出 “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待时机成熟再北伐中原” 的宏伟蓝图,这一策略成为刘备集团此后多年的行动纲领。
三顾频烦天下计整句的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恳请他出山;而诸葛亮出山后,又屡次为刘备谋划平定天下、兴复汉室的战略大计。
这句诗看似简单,却浓缩了两段关键历史:前半句讲 “刘备求贤” 的诚意(三顾茅庐),体现了贤主对人才的重视;后半句讲 “诸葛亮献策” 的智谋(天下计),凸显了贤臣对君主的辅佐,一 “顾” 一 “计”,既展现了两人君臣相得的佳话,也暗含了杜甫对这种 “贤主贤臣” 理想关系的推崇。
这句诗能成为经典,还因为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纪念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杜甫写《蜀相》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他渴望有像诸葛亮这样 “运筹帷幄、尽心报国” 的贤臣来挽救国家,“天下计” 不仅是诸葛亮的策略,更象征着 “以天下为己任” 的家国情怀。
传递 “君臣相得” 的理想:“三顾” 的诚意与 “频烦天下计” 的尽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贤主遇贤臣” 的理想典范,后世常用来比喻 “君主重视人才、臣子尽心辅佐” 的良性关系,比如刘备的 “三顾” 至今仍是 “求贤若渴” 的代名词。
引发对 “壮志未酬” 的感慨:诗的下一句是 “两朝开济老臣心”,讲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最终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天下计” 的宏伟蓝图未能完全实现,杜甫借此既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也暗喻自己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无奈,让诗句多了一层深沉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