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11月20日共有9人阅读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不是 “诗歌没有解释”,而是 “诗歌没有唯一固定的解释”,先从两个关键宇讲起:

“诂”(gǔ)是 “解释、阐释” 的意思,特指 “对古代文献、诗歌中字词或含义的解读”,与 “注”“释” 含义相近,但更侧重 “结合语境和背景,挖掘深层含义”。

比如我们解释《诗经・关雎》中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 指 “娴静美好”,“好逑” 指 “好的配偶”,这个过程就是 “诂”;再比如解读李白 “床前明月光” 中 “床” 的含义(可能是 “井栏” 或 “坐具”),也是 “诂” 的范畴。

“诂” 的核心是 “解读”,但不是 “随意解读”,而是基于文本、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合理阐释。

“达” 是 “通达、固定、唯一” 的意思,“达诂” 即 “唯一固定的解释”。

比如数学题 “1+1=2” 有 “达解”(唯一固定答案),但诗歌的解读没有 “达诂”—— 同一首诗,不同人因经历、心境、知识背景不同,会读出不同含义,这些含义没有 “绝对正确” 与 “绝对错误” 之分,只要符合诗歌文本和基本逻辑,都是合理的。

“达” 的否定(无达),是 “诗无达诂” 的核心,强调诗歌解读的 “多元性”。

“诗无达诂”(shī wú dá gǔ)的完整含义是:诗歌没有唯一固定的解释,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的解读的差异,只要符合文本逻辑和文化背景,都是合理的。它不是 “诗歌无法解释”,而是 “诗歌不只有一种解释”,核心是 “尊重解读的多元性”,这一理论最早源于汉代经学家董仲舒,后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原则。

结合实例更易理解:

比如王维《山居秋暝》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有人读出 “山林的宁静美好”(侧重自然景色),有人读出 “诗人归隐后的闲适心境”(侧重情感),有人读出 “对官场喧嚣的厌倦”(侧重象征意义)—— 这三种解读都符合诗歌文本,没有 “唯一正确”,体现了 “诗无达诂”;

再比如李商隐《无题》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用来表达 “爱情的忠贞”(写给爱人),有人用来比喻 “教师的奉献”(写给老师),有人用来歌颂 “科研工作者的执着”—— 这些解读虽不同,但都抓住了 “执着坚守” 的核心,也符合 “诗无达诂” 的原则。

“诗无达诂” 的本质,是由诗歌的 “特性” 决定的:

语言凝练模糊:诗歌常用意象、隐喻(如 “明月” 可指 “思乡”“爱情”“高洁”),不像散文直白,给解读留足空间;

情感主观共鸣:诗歌传递的情感(如 “孤独”“喜悦”),会因读者自身经历不同而产生不同共鸣(有人因思乡孤独,有人因失恋孤独);

文化背景差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对诗歌中文化符号(如 “杨柳” 表 “离别”)的理解可能不同,导致解读差异。

“诗无达诂” 的标准读音是:shī wú dá gǔ(声调分别为:诗 shī(第一声),无 wú(第二声),达 dá(第二声),诂 gǔ(第三声))。

“读音是什么意思” 的核心是 “正确读出字音,避免因读音错误误解字词含义”—— 比如 “诂” 读 gǔ,不读 gū或 gù;“达” 读 dá,不读 tá,正确读音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基础(若误读为 “诗无 tá 诂”,则可能因字音混淆偏离本意)。

“上诗无达诂” 是表述误差,正确表述应为 “诗无达诂”,“上” 可能是 “尚”(尚且、本来)的误写,或输入错误,核心含义与 “诗无达诂” 完全一致,即 “诗歌本来就没有唯一固定的解释”。

若按 “尚诗无达诂” 理解,“尚” 强调 “诗歌的本质就是如此”,进一步说明 “多元解读是诗歌的固有属性”,而非 “人为造成的差异”,与原理论含义一致,无额外新义。

“文无达诠” 与 “诗无达诂” 是 “同源理论”,“诠”(quán)是 “诠释、解释” 的意思,“文无达诠” 即 “文章没有唯一固定的解释”;“诗无达诂” 即 “诗歌没有唯一固定的解释”,两者合起来意思是: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都没有唯一固定的解读,多元阐释是文学作品的固有特性。

这一表述将 “诗无达诂” 的适用范围从 “诗歌” 扩展到 “所有文学作品”,比如解读鲁迅的《孔乙己》,有人侧重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人侧重 “同情底层知识分子的悲剧”,有人侧重 “揭示社会的冷漠”—— 这些解读都符合 “文无达诠”,与 “诗无达诂” 的核心逻辑(尊重多元解读)完全一致,是对古典文学阐释理论的完整概括。

诗无达诂的分词解释

拼音:shī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wú mó

[wú]没有(跟“有”相对):从~到有。~产...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á

通;到。例:四通八~。抵~。对事理认识得透彻:...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