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11月20日共有11人阅读

乐府诗指 “由乐府机构收集、创作,或后人模仿乐府风格创作的诗歌”,核心特点是 “能入乐演唱(最初)、题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直白”,后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即便不再入乐,也被称为 “乐府诗”。

简单说:“乐府” 是 “源头(机构)”,“乐府诗” 是 “产物(诗歌)”—— 没有汉代的 “乐府” 机构,就没有最初的 “乐府诗”。

“乐府诗” 中的 “乐府”:这里的 “乐府” 已不是单纯的 “机构”,而是引申为 “乐府诗的风格、题材或体裁”—— 提到 “乐府诗”,就会联想到 “贴近民间生活、语言通俗、有音乐性” 的特点,比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即便不是汉代乐府机构直接收集的,也因符合 “乐府风格” 被归为乐府诗;

“乐府” 与 “乐府诗” 的关系:“乐府” 是 “因”,“乐府诗” 是 “果”—— 乐府机构收集、创作的诗,是最早的乐府诗;后来文人模仿这种风格写的诗,也叫乐府诗。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不是汉代乐府收集的,但因模仿乐府 “咏志抒怀” 的风格,被称为 “文人乐府诗”。

乐府诗的题目(诗题)有明显特点,多 “直接点明题材或内容”,常见类型有:

写场景 / 事件:如《江南》(写江南采莲的场景)、《陌上桑》(写陌上采桑的女子);

写情感 / 主题:如《长歌行》(写时光易逝的感慨)、《悲歌》(写游子思乡的悲伤);

带 “歌”“行”“曲” 等标识:如《木兰歌》《琵琶行》《子夜曲》,这些词最初与 “音乐曲调” 相关,后来成为乐府诗题的常见后缀,表明 “符合乐府的音乐风格”。

简单说:乐府诗题像 “直白的标签”,一看就知道诗的核心内容或风格,比如看到《陇西行》,就知道是写 “陇西地区的军旅生活”,符合乐府 “贴近现实” 的特点。

作为名词,“乐府诗” 的官方定义是:起源于汉代,由乐府机构收集、创作或后人模仿其风格创作的诗歌体裁,特点是题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最初可入乐演唱,后成为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之一。

它与 “唐诗”“宋词” 的区别在于:“唐诗” 按 “朝代” 划分,“宋词” 按 “体裁(词牌)” 划分,而 “乐府诗” 按 “起源(乐府机构)和风格” 划分,跨越多个朝代(汉、魏、晋、唐等),比如汉代有《江南》,唐代有《琵琶行》,都属于乐府诗。

杂言乐府诗是 “以杂言句式为主的乐府诗”,特点是 “节奏自由、更贴近口语,适合表达强烈或多变的情感”。

比如汉代乐府诗《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诗句有五字、七字、三字,长短交错,像 “说话一样自然”,把女子从 “思念” 到 “愤怒” 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这就是杂言乐府诗的优势,比 “五言”“七言” 更灵活,更能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长篇乐府诗是指 “篇幅较长、情节完整、能讲述复杂故事的乐府诗”,与 “短篇乐府诗(如四句、八句)” 相对,核心特点是 “有完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类似‘诗歌体小说’”。

最典型的例子是《孔雀东南飞》(全长 357 句,1785 字),讲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从两人结婚、婆婆逼迫分离,到双双殉情,再到死后化鸟,情节完整、人物鲜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乐府诗,也被称为 “乐府双璧” 之一(另一首是《木兰诗》)。长篇乐府诗的优势在于 “能承载更复杂的社会现实”,比如《孔雀东南飞》就通过爱情故事,批判了汉代的封建家长制。

历代乐府诗:指 “从汉代到清代,各个朝代创作的乐府诗”,不是某一朝代的专属,而是跨越千年的 “诗歌类别”。比如汉代有民间乐府(《江南》),魏晋有文人乐府(曹操《短歌行》),唐代有新乐府(白居易《琵琶行》),宋代有拟乐府(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虽为词,却仿乐府风格),这些都属于 “历代乐府诗” 的范畴;

唐代乐府诗(唐朝乐府诗):指 “唐代创作的乐府诗”,是乐府诗发展的 “鼎盛期”,分两种类型:

① 古题乐府:沿用汉代乐府的旧题目(如《长歌行》《关山月》),但内容创新,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沿用 “关山月” 的旧题,却写 “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贴合唐代的边塞现实;

② 新题乐府:不用旧题,根据现实生活新创题目,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题目是新的,内容写 “宫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直接反映唐代社会问题,这种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的新乐府,让乐府诗更贴近唐代的社会现实。

曹操的乐府诗是指 “三国时期曹操创作的乐府诗”,属于 “文人乐府诗” 的代表,特点是 “借乐府旧题,抒个人抱负与社会感慨”,打破了汉代乐府 “多为民间歌谣” 的传统,让乐府诗成为文人 “表达思想” 的工具。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沿用乐府 “短歌行” 的旧题,却写 “对人才的渴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 “对人生的思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蒿里行》沿用乐府旧题,却写 “汉末战乱的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被称为 “汉末实录,诗史之笔”。曹操的乐府诗,让乐府诗从 “民间文学” 走向 “文人文学”,影响了后世陶渊明、李白等诗人。

“入乐” 指 “能够配合音乐演唱”,是最初乐府诗的核心特点 —— 汉代乐府机构收集民间歌谣后,会给这些诗配上曲调,让乐工演唱,用于朝廷礼仪、祭祀或娱乐,比如《江南》最初就是 “入乐演唱的采莲歌”,有固定的曲调。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乐府诗的曲调失传,即便不再 “入乐”,也因 “符合乐府的题材和风格” 被归为乐府诗,比如唐代的《琵琶行》,最初可能入乐,但现在仅存诗歌文本,“入乐” 成为它的 “历史属性”,而非 “现实功能”。

“附文” 指 “附在乐府诗正文后面的文字”,常见类型有 “题解”“注释” 或 “后人评论”,作用是 “解释诗的背景、含义或补充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诗歌。

比如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的部分版本后,会附一段文字:“《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这段附文就是 “题解”,解释了《陌上桑》的创作背景(罗敷反抗赵王),让读者更懂诗中 “罗敷拒婚” 的情节。

“引” 是乐府诗的一种 “曲调类别”,也指 “以‘引’为后缀的乐府诗题”,最初与 “乐器演奏的引子(开篇曲调)” 相关,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体裁标识,特点是 “节奏舒缓、多抒情”。

比如《箜篌引》(“箜篌” 是古代乐器),最初是 “用箜篌演奏的引子曲调”,后来据此创作的诗也叫《箜篌引》,内容多为 “悲伤的抒情”,如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短短十六字,讲述了一个 “渡河而死” 的悲剧,情感沉痛,符合 “引” 调 “舒缓抒情” 的特点。

“平调” 是乐府诗的 “曲调类别” 之一,属于 “汉代相和歌辞”(乐府诗的重要类别),“平” 指 “曲调平和、舒缓”,与 “清调”“瑟调”(曲调更激昂或哀怨)相对,多用来表现 “平和、闲适或略带伤感的情感”。

比如《平调曲・长歌行》,用 “平调” 演唱,曲调平和,诗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感慨,在平和的曲调中更显深沉,让听众在舒缓的音乐中体会 “时光易逝” 的道理。“平调” 作为曲调,决定了乐府诗的 “演唱风格”,进而影响诗歌的 “情感表达”。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也是 “长篇叙事乐府诗” 的典范,讲述了 “木兰替父从军” 的故事:木兰因父亲年老,女扮男装,代父出征,征战十年后凯旋,辞官回乡,恢复女儿身。这首诗不仅情节生动,还塑造了 “勇敢、孝顺、淡泊名利” 的木兰形象,被称为 “乐府双璧” 之一,体现了乐府诗 “贴近民间生活、歌颂美好品德” 的特点;

《江南》:是汉代乐府诗中最著名的 “短篇乐府诗”,全文仅七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没有复杂情节,仅描写 “江南采莲时,鱼在莲叶间嬉戏” 的场景,语言通俗、画面感强,最初是入乐演唱的民间歌谣,体现了汉代乐府诗 “清新自然、贴近生活” 的风格。

乐府诗的分词解释

拼音:lè yuè yào lào

[lè]快乐:欢~,~事,~不可支,~而忘返...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fǔ

旧时指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指国家政权机关:官~。政~。...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shī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