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诗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11月20日共有12人阅读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向权贵、名人呈献的诗歌,核心目的是 “展示才华、表达诉求(如求推荐、求官职、求资助)”,是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 “曲线谋仕途” 的重要工具。

简单说:干谒诗像 “带着文采的自荐信”,不会直白说 “求您给我官做”,而是通过赞美对方、展现自己的才学与抱负,让对方愿意提携自己,比如李白、杜甫都曾写过干谒诗,希望得到权贵赏识。

干谒诗指 “古代文人向权贵、长辈或有影响力的人呈送的,用于展示才华、请求提携的诗歌”。它的关键不是 “单纯写诗”,而是 “有明确的‘求人’目的”—— 比如有人想让宰相推荐自己参加科举,就写一首诗赞美宰相的贤德,同时隐晦提到自己的才学与抱负,这首诗就是干谒诗。

例子: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写给宰相张九龄的干谒诗,诗中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面说 “想渡湖却没船,太平盛世闲居羞愧”,实际是 “求您给我‘船’(机会),让我为国效力”。

干谒言志诗是 “以‘干谒’为目的,同时在诗中明确表达自己志向” 的诗歌,特点是 “既求提携,又亮抱负”,让对方知道 “我不仅有才,还有为国为民的理想,值得您帮助”。

例子: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写给韦左丞的干谒言志诗,诗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展示自己的才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则明确表达 “辅佐君主、让社会回归淳朴” 的志向,既求推荐,又显格局。

干谒诗渡河是“干谒诗中常用的‘渡河’意象”——“渡河” 在干谒诗里多象征 “跨越障碍、获得机会(如进入仕途)”,诗人常借 “想渡河却没船”,表达 “有抱负却没机会,需要对方帮助” 的诉求。

比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欲济无舟楫”(想渡河却没船桨)就是典型的干谒意象,暗指 “想进仕途却没机会,求您做我的‘船桨’(推荐我)”。

谒客:指 “主动拜见权贵、请求帮助的人”,即 “干谒者”,比如古代想求宰相推荐的文人,就是 “谒客”;

干谒诗:是 “谒客” 用来 “打动权贵” 的工具 —— 谒客不会空手上门,而是带着写好的干谒诗,通过诗歌展示自己的才学,让权贵更愿意接见并帮助自己,比如谒客拜见太守时,先呈送干谒诗,太守读诗后觉得此人有才,才会进一步交谈。

“干谒诗的对象” 指 “干谒诗写给谁”,即 “能给文人提供帮助的权贵或有影响力的人”,主要有三类:

朝廷官员:如宰相、尚书、地方太守(如孟浩然写给张九龄,张九龄是宰相);

名人雅士:如著名诗人、学者(如果某位诗人名气大,能向官员推荐他人,文人也会写干谒诗给他);

皇室贵族:如皇子、王爷(古代贵族有时也有推荐人才的权力);

核心原则:对象必须 “有能力帮文人实现诉求”,干谒诗的内容也会根据对象调整(比如写给宰相的诗,会侧重 “治国抱负”;写给地方太守的诗,会侧重 “治理地方的想法”)。

干谒诗的分词解释

拼音:gàn gān

[gàn]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骨~。...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è

进见:拜~。~见。到陵墓致敬:~中山陵。...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shī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