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烧:指加热设备(如灶台、电锅、熨斗)在 “没有水、油等导热介质” 或 “介质不足” 的情况下,持续加热 —— 比如蒸锅没加水就通电、炒锅没放油就开火、电熨斗没加水就加热,都属于 “干烧”。
干烧的危害极大:会导致设备温度急剧升高,轻则烧毁加热元件(如电锅发热盘),重则引发塑料部件融化、金属变形,甚至引燃周边物品,造成火灾。
防干烧:通过硬件设计(如温度传感器)或软件控制(如智能算法),在设备出现 “干烧风险” 时自动停止加热或发出警报,从源头避免危险,核心是 “不让设备在‘空烧’状态下持续工作”。
“防干烧” 的标准英文表述是 Dry-heating protection 或 Anti-dry heating,在具体产品中会搭配设备名称,比如 “防干烧灶台” 是 Dry-heating protection stove,“防干烧电锅” 是 Anti-dry heating electric pot,核心词根 “dry-heating” 即 “干烧”,“protection/anti-” 表示 “防护、防止”。
防干烧电路:指实现防干烧功能的 “专用电路模块”,核心由 “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NTC 热敏电阻)+ 控制芯片 + 继电器” 组成 —— 传感器检测设备温度,当温度超过 “安全阈值”(即干烧时的高温),控制芯片会发送信号,让继电器切断电源,停止加热,是防干烧功能的 “硬件核心”。
防干烧温度:指触发 “防干烧保护” 的 “临界温度”,不同设备的阈值不同:
① 电锅、蒸锅:防干烧温度约 120-150℃(水沸点是 100℃,水烧干后温度会快速超过 100℃,达到阈值即断电);
② 熨斗:防干烧温度约 180-200℃(无蒸汽时温度过高,会烧毁布料或熨斗底板);
③ 燃气灶:防干烧温度约 280℃(锅底无介质时,温度会急剧升高,达到阈值即熄火);
这个温度是厂家根据设备材质、使用场景设定的 “安全红线”,确保在危险发生前触发保护。
变频防干烧是在传统 “断电保护” 基础上升级 —— 不是 “一检测到干烧就断电”,而是先降低加热功率,观察温度变化:
若温度下降(说明有介质补充,如加水),则恢复正常加热;
若温度持续升高(确认为干烧),再切断电源;
常见于高端电锅、养生壶,避免 “误触发保护”(如锅内介质暂时过少,很快补充),使用更灵活。
防干烧工艺指设备在 “生产制造阶段” 就融入的防干烧相关工艺,比如:
加热元件表面做 “耐高温涂层”(即使短暂干烧,也不会立即烧毁);
电路模块采用 “阻燃材料”(避免干烧时电路起火);
传感器安装位置优化(确保能快速、准确检测温度);
是 “防干烧功能” 的 “硬件基础”,确保保护装置能稳定工作。
电源防干烧指 “电源适配器、插线板等电源设备的防干烧”—— 这类设备若因 “短路、过载” 导致内部发热,可能引发干烧(如电源线绝缘层融化),防干烧功能通过 “过载保护开关”“温度保险丝” 实现:电流过大或温度过高时,开关自动断开或保险丝熔断,切断电源,避免电源设备烧毁或引发火灾,本质是 “电源自身的过热保护”,和加热设备的防干烧原理不同,但目标都是 “防过热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