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是每句诗包含五个汉字的诗歌体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基础、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与 “七言诗(每句七字)” 共同构成古典诗歌的两大主流句式。
简单说:看到 “五言诗”,就想到 “每句五个字”,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每句都是五个字,这就是典型的五言诗;再比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样是标准的五言句式。
五言诗指 “每句诗由五个汉字组成的诗歌”,不局限于篇幅长短(可短至四句,也可长至数十句),也不局限于题材(可写山水、边塞、思乡等),唯一关键是 “每句五字”。
比如四句的五言绝句(如《登鹳雀楼》)、八句的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数十句的五言古诗(如李白《月下独酌》),虽结构不同,但都属于五言诗,因为它们的每句都严格遵循 “五字” 规则。
五言诗七言诗的“五言” 即 “五个字”,“七言” 即 “七个字”,是古人对诗歌句式的简洁表述。
比如 “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类似我们现在说 “三言两语” 中的 “言”(也是 “字、句话” 的意思),只是在诗歌领域,“言” 专门用来指代 “每句的字数”。
五言诗一联是 “五言诗中由两句组成的一组诗句”,常见于五言律诗(八句,共四联)和五言排律(十句以上,多联)中,每联有特定名称:
第一联(1-2 句)叫 “首联”,比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这首五言律诗的首联;
第二联(3-4 句)叫 “颔联”,第三联(5-6 句)叫 “颈联”,第四联(7-8 句)叫 “尾联”,每联需遵循 “对仗”(颔联、颈联)或 “押韵” 规则,是五言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言诗格律是 “五言诗需遵循的字数、对仗、平仄、押韵等规则”,主要适用于 “五言律诗” 和 “五言绝句”(合称 “近体诗”),而 “五言古诗”(古体诗)格律相对自由。
具体规则包括:
字数:每句固定五字,全诗句数固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对仗:律诗的颔联(3-4 句)、颈联(5-6 句)需 “对仗”(即两句句式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 对 “恨别”,“花” 对 “鸟”);
平仄:每个字的声调(平声、仄声)需按固定规律排列,避免拗口;
押韵:通常押平声韵,且偶数句(2、4、6、8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登鹳雀楼》“流”“楼” 押韵)。
东汉五言诗是指 “东汉(或汉代)时期创作的五言诗”,这一时期是五言诗的 “成熟阶段”—— 先秦至西汉时,五言诗多为民间歌谣(如《诗经》中偶有五言句,但非完整五言诗),到东汉,文人开始大量创作五言诗,使其成为独立的诗歌体裁。
代表作品:东汉《古诗十九首》(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汉代五言诗的巅峰,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奠定了五言诗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此外,东汉乐府诗中也有大量五言作品(如《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文人的五言诗是指 “由文人(而非民间百姓)创作的五言诗”,与 “民间五言歌谣” 相对,特点是 “语言更凝练、技巧更成熟、情感更细腻”,常表达文人的人生感悟、仕途理想或个人情怀。
比如陶渊明的五言诗(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文人归隐后的生活态度;李白的五言诗(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展现文人送别时的洒脱与深情,这些都是典型的 “文人五言诗”。
善五言诗是指 “某人擅长创作五言诗”,通常用来评价古代诗人的创作特长。
比如《后汉书・孔融传》记载 “融善属文,尤善五言诗”,意思是 “孔融擅长写文章,尤其擅长创作五言诗”;再比如评价王维 “善五言山水诗”,指 “王维擅长写描绘山水的五言诗”,体现了诗人在特定体裁或题材上的优势。
五言诗乐府是“以五言句式创作的乐府诗”,多为民间歌谣或文人模拟乐府风格的作品,特点是 “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多反映社会现实”。
代表作品: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虽以五言为主,间有杂言,但核心是五言句式),讲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唐代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文人模拟乐府风格创作的五言乐府诗。
竹五言诗是 “以竹子为主题的五言诗”,属于 “咏物五言诗”,内容多描写竹子的形态(如 “高竹笼前无伴侣”)、品格(如 “千磨万击还坚劲”),或借竹子表达诗人的志向(如坚守气节、淡泊名利)。
例子:郑燮(郑板桥)的五言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虽为七言,但可类比五言),若创作五言版 “咬定青山松,立根破岩中”,就是典型的 “竹五言诗”,借竹子写坚韧品格。
五言诗轴是 “将五言诗以书法形式书写后,装裱成卷轴的作品”,是古代文人 “诗、书、画” 结合的艺术形式 —— 诗人创作五言诗,再用毛笔书写在宣纸或绢帛上,装裱成轴后悬挂欣赏,既体现诗歌的文学美,又展现书法的艺术美。
比如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家,常将自己或他人的五言诗书写成诗轴,成为流传后世的艺术珍品。
五言诗三字经是“有人将五言诗改编成类似《三字经》的三字句式”,或 “误将五言诗与《三字经》混淆”,实际两者体裁完全不同 —— 五言诗是每句五字的诗歌,《三字经》是每句三字的启蒙文本,无直接关联。
五言诗观点是指 “关于五言诗的看法、见解或理论主张”,比如古代文人对 “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与七言诗的优劣”“五言诗的创作技巧” 等问题的观点。
例子: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就是 “五言诗观点”,认为五言诗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式,且富有韵味;再比如现代学者对 “汉代五言诗成熟原因” 的分析,也属于 “五言诗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