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取势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10月29日共有3人阅读

书法取势,就是书法家在创作时,根据字体特点、内容意境和个人风格,主动调整字的笔画形态、结构布局,从而营造出特定 “势” 的过程。简单说,就是 “为字赋予动态感的设计动作”。比如写 “飞” 字时,通过拉长撇和捺的笔画,让字呈现 “向上飞起” 的趋势;写 “川” 字时,通过让三笔竖画略有倾斜,营造 “水流奔腾” 的动态感,这些都是 “取势”。

“取势” 的核心不是 “追求怪异”,而是 “在规范中求变化”—— 既要符合字体的基本结构规律(如楷书要端正,行书要流畅),又要通过巧妙的取势,让字摆脱呆板,充满神采。就像人站立时,稍微调整身体的姿态(如挺胸抬头),就能显得更有精神,书法取势也是如此,通过细微的调整,让字更有 “精气神”。

取纵势(又称 “纵长取势”)是指通过调整笔画,让字的纵向长度大于横向宽度,呈现 “挺拔、修长、向上延伸” 的趋势。这种取势常见于楷书(如柳公权楷书)、篆书、隶书,以及部分行书,能让字显得庄重、大气、有力度。

比如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 “中” 字,竖画写得修长,上下延伸,横向的横画则相对短,整个字呈纵向拉长的形态,显得挺拔有力;再比如篆书的 “王” 字,三横间距均匀,中间的竖画贯穿上下,纵向延伸感强,体现出古朴庄重的气质。取纵势的关键是 “突出纵向笔画”(如竖画、撇画、捺画的纵向部分),同时缩短横向笔画的长度,避免字显得宽扁。

横向取势(又称 “以横取势”“横宽取势”)是指让字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长度,呈现 “舒展、开阔、左右延伸” 的趋势。这种取势常见于隶书(如《曹全碑》)、楷书(如颜真卿楷书的部分字),以及行书,能让字显得从容、大气、有包容性。

比如隶书《曹全碑》中的 “三” 字,三横画都写得舒展,横向长度远大于纵向高度,左右延伸,显得开阔从容;再比如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 “大” 字,横画写得长而平稳,撇和捺向左右展开,横向趋势明显,体现出浑厚大气的风格。取横向势的关键是 “突出横向笔画”(如横画、撇画的横向部分、捺画的横向部分),让横向笔画充分延伸,同时控制纵向笔画的长度,避免字显得瘦高。

取右势是指让字的整体形态略微向右倾斜,呈现 “向右延伸、灵动活泼” 的趋势。这种取势常见于行书(如王羲之《兰亭序》)、草书,以及部分楷书(如赵孟頫楷书),能让字摆脱端正的束缚,充满动态感和流畅性。

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 “之” 字,整体略微向右倾斜,横画和捺画向右延伸,显得灵动飘逸;再比如赵孟頫楷书的 “书” 字,右侧的笔画略重,整体向右倾斜,既保持了楷书的端正,又增添了一丝活泼。取右势的关键是 “控制倾斜角度”—— 倾斜不能过大(否则会显得歪斜、不稳定),通常只是轻微倾斜,同时保证字的重心依然稳定,避免 “倾倒” 的感觉。

上斜取势(又称 “向上取势”)是指让字的整体形态略微向上倾斜,呈现 “昂扬、向上、充满活力” 的趋势。这种取势常见于行书、草书,以及部分楷书,适合表达积极、昂扬的意境(如书写励志名言、豪放诗词)。

比如米芾行书的 “天” 字,横画略微向上倾斜,竖画也略带向上的趋势,整个字显得昂扬向上,充满活力;再比如草书的 “飞” 字,笔画向上延伸,整体形态上斜,体现出 “飞翔向上” 的动态感。取上斜势的关键是 “保持重心稳定”—— 虽然整体上斜,但字的核心区域(中宫)要收紧,避免因上斜导致重心偏移,同时上斜角度要适中,让字既有活力又不显得突兀。

书法取势方法指的是 “通过哪些具体技巧来实现取势”,是连接 “取势理念” 和 “实际书写” 的桥梁。常见的取势方法有四种,初学者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运用:

调整笔画长短:通过拉长或缩短某一方向的笔画来营造趋势,比如取纵势时拉长竖画,取横势时拉长横画;

调整笔画倾斜角度:通过让笔画倾斜(如横画向上斜、竖画向右斜)来营造趋势,比如取上斜势时让横画向上倾斜,取右势时让竖画向右倾斜;

调整笔画轻重:通过加重某一方向的笔画,让视觉重心偏向该方向,从而营造趋势,比如取右势时加重右侧笔画,让视觉上觉得字向右倾斜;

调整结构布局:通过改变字的结构比例(如纵向比例大于横向比例、右侧比例大于左侧比例)来营造趋势,比如取纵势时让字的纵向比例占 70%,横向比例占 30%。

书法结体取势(又称 “结构取势”)是指 “通过调整字的结构(如偏旁部首的位置、大小、间距)来营造趋势”,是取势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强调 “从整体结构出发”,而不是只关注单个笔画。

比如写 “林” 字时,要取横势,就可以让左右两个 “木” 字的横画都舒展,左右间距略宽,整体横向展开;要取纵势,就可以让左右两个 “木” 字的竖画拉长,上下延伸,整体纵向挺拔。再比如写 “江” 字时,要取右势,就可以让右侧的 “工” 字略大、略重,位置稍偏右,让整体结构向右倾斜。结体取势的关键是 “整体协调”—— 偏旁部首的调整要相互配合,不能只顾一个部分,忽略整体的平衡。

书法凌空取势(又称 “空中取势”)是一种高阶取势技巧,指的是在毛笔落下之前,先在空中模拟书写的动作,预判笔画的走向、倾斜角度和力度,提前在脑海中构建字的 “势”,然后再落笔书写。它不是 “在空中写字”,而是 “书写前的动态准备”,能让落笔后的笔画更连贯、更有气势。

比如写行书 “行” 字前,先在空中模拟横画、撇画、竖画的走向,预判好整体要取的右势,确定每个笔画的倾斜角度和延伸方向,然后再落笔,这样写出的 “行” 字会更流畅,右势也更自然。凌空取势的核心是 “提前规划”—— 通过空中模拟,让手和脑形成 “动作记忆”,避免落笔后临时调整,导致笔画生硬、趋势混乱。它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能帮助提升书法的连贯性和气韵。

取势看似抽象,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初学者也能逐步学会。给大家三个实用建议:

先临帖,学经典取势:不要一开始就自己 “创造” 取势,先临摹经典字帖,学习书法家的取势技巧。比如学取纵势,就临柳公权《玄秘塔碑》;学取横势,就临《曹全碑》;学取右势,就临王羲之《兰亭序》。临摹时重点观察 “字帖中的字是如何取势的”(如哪个笔画拉长、哪个方向倾斜),然后模仿,形成 “取势意识”。

从单字入手,逐个突破:不要追求 “整篇取势”,先从单个字开始练习。比如每天选 1-2 个简单的字(如 “中”“大”“之”),分别尝试取纵势、横势、右势,对比不同取势下字的效果,找到适合该字的取势方式。练习时可以用手机拍下自己写的字,和字帖对比,找出差距。

结合内容,灵活取势:取势要服务于内容意境,比如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样开阔的诗句,可以多用横势,体现开阔感;写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样昂扬的诗句,可以多用上斜势,体现昂扬感。避免 “千篇一律” 的取势,让取势与内容相匹配,作品才会更有感染力。

书法取势的分词解释

拼音:shū

写字;记录;书写:~法。大~特~。振笔直~。字体...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fǎ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qǔ

拿到手里:~款。~行李。把电灯泡~下来。得到;招...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shì

势力:权~。人多~众。仗~欺人。一切事物力量表现...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