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笔是书法运笔中 “原地重按” 的精准动作,指在行笔的特定位置(起笔、转折、收笔),通过手腕发力让笔锋深压纸面,形成 “力透纸背” 的落点,从而赋予笔画轻重变化与稳定感。它属于 “提按” 技法中的 “按笔” 范畴,但力度比普通按笔更强,且强调 “短暂停顿后的顺势过渡”,而非生硬的 “墨团堆积”。
很多初学者误以为顿笔是 “刻意写出的疙瘩”,其实这是典型误区。顿笔的本质是 “笔锋的自然调节”:比如写横画时,起笔顿笔是为了 “稳住笔锋”,避免笔尖飘滑;收笔顿笔是为了 “凝聚力度”,让笔画有收尾的厚重感。正如清代书论所言 “力透纸背者为顿”,真正的顿笔能在纸面形成扎实的痕迹,甚至从纸背能看到正面的力度印记。
顿笔不是 “突然砸笔”,而是 “蓄力后的轻落重按”。以楷书横画为例:欲写右向的横,先将笔尖向左轻移(藏锋起笔),再缓慢下落触纸,接触纸面的瞬间手腕逐渐加力,直至力度达到峰值 —— 这一 “从轻到重” 的过程就是顿笔的起点,能让笔锋充分铺开,避免尖刻感。
顿笔的关键是 “原地发力”,笔锋位置基本不动,仅通过纵向压力变化形成效果。发力时要 “腕动指不动”:手腕向下轻压,让笔锋入纸更深,线条随之变粗,但行笔方向保持静止 —— 比如写竖画的起笔顿笔,笔尖落在纸面后,手腕向下按的同时,笔尖始终停在原点,避免左右偏移导致笔画歪斜。
顿笔不是 “终点”,而是 “过渡点”。重按停顿约 0.5 秒后,手腕需轻轻提起笔锋(仍保持一定压力),顺势转入笔画主体的行笔阶段。比如横画起笔顿后,轻提笔锋向右匀速行笔;转折处顿后,轻提调整笔锋方向再向下行笔 —— 这一步的 “提按衔接” 决定了顿笔是否自然,避免出现 “顿笔与行笔脱节” 的生硬感。
所有基础笔画(横、竖、撇、捺)的起笔几乎都需要顿笔,核心作用是 “稳住笔锋”。
楷书横画:起笔藏锋顿笔,形成 “蚕头” 状的厚重起点,如欧阳询《九成宫》中的 “三” 字,第一横起笔顿笔清晰,奠定整字的稳定感;
竖画:起笔顿笔后再向下行笔,如 “中” 字的竖画起笔,顿笔让竖画像 “立柱” 般扎实;
撇画:起笔顿笔后逐渐提笔出锋,如 “人” 字的撇画,起笔顿笔与末端轻提形成轻重对比,更显灵动。
在复合笔画(横折、竖折、横折钩)的转折处,顿笔是 “调整方向、凝聚力度” 的关键。
以 “口” 字的横折为例:写完横画行至转折处,先做顿笔(重按停顿),再通过 “挫笔” 调整笔锋方向(笔尖轻微转动),然后向下写竖 —— 这里的顿笔既避免了转折处 “圆软无力”,又为竖画的行笔蓄力,让拐角如 “折铁” 般坚硬。
魏碑书法的转折顿笔最为典型,如《张猛龙碑》中的 “折” 画,顿笔后直接转锋下行,形成锐利的方角,凸显碑刻的刚劲风格。
在需要 “厚重收尾” 的笔画末端,顿笔能让线条有 “落脚点”,避免 “飘出”。
垂露竖:收笔时需顿笔后回锋,如 “十” 字的竖画末端,顿笔让收尾扎实,像 “露珠垂挂”;
长横:收笔顿笔后轻提回锋,如 “大” 字的横画末端,顿笔与起笔形成呼应,让笔画平衡稳重;
捺画:捺脚处顿笔后出锋,如 “之” 字的捺画,顿笔形成的 “捺脚” 是整个笔画的力度核心。
顿笔的掌握离不开针对性训练,建议从 “单画→复合笔画→单字” 循序渐进,每天 10 分钟即可见效:
1. 单画基础训练:聚焦 “起收顿笔”
选楷书基础笔画(横、竖、撇、捺),每天每种写 20 遍,重点练习起笔与收笔的顿笔:
横画:练 “起笔顿→行笔提→收笔顿” 的连贯,确保两端顿笔对称;
竖画:练 “垂露竖” 的收笔顿笔,顿后回锋,避免出锋;
捺画:练 “捺脚顿笔”,顿后轻提出锋,形成清晰的捺脚形状。
2. 复合笔画训练:突破 “转折顿笔”
重点练横折、竖折钩、撇折三种笔画,每种 15 遍,核心练 “顿笔与挫笔的配合”:
横折:写至转折处,先顿笔(重按),再用无名指轻推笔杆(挫笔),调整方向后写竖;
竖折钩:竖画行至转折处顿笔,挫笔后写横,横末端再顿笔出钩,确保转折与出钩都有力度。
3. 单字整合训练:感受 “顿笔节奏”
选简单单字(如 “三、口、十、人”),每个写 10 遍,观察顿笔在整字中的分布:
“三” 字:三横的起笔与收笔都有顿笔,但中间横的顿笔略轻,形成主次对比;
“口” 字:横折处顿笔明显,上下横的收笔顿笔与竖画起笔呼应,让整字紧凑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