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中的 “龙骨”,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龙的骨头”,而是指猪、牛等牲畜的脊椎骨(含部分肋骨),是中餐里常用的肉类食材之一。
它的特点很鲜明:脊椎骨本身带有一定量的瘦肉(附着在骨缝和骨头上),还带有骨髓,口感鲜嫩且有嚼劲,同时骨头的香气能在烹饪中充分释放,不管是炖、卤还是烧,都能让菜品香味更浓郁,因此成为很多家常和餐馆菜品的首选食材。
比如我们常说的 “猪龙骨”,就是猪的脊椎骨(从颈椎到腰椎的部分),长度通常在 10-20 厘米,表面会带一些五花肉或瘦肉,买的时候商家还会帮忙切成段,方便后续烹饪。
“龙骨” 在中餐里的做法非常丰富,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特色,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看完你就能对应到日常吃的菜:
1. 玉米萝卜炖龙骨(家常经典)
这是最普及的龙骨做法之一,尤其适合秋冬暖身。做法很简单:把焯水后的猪龙骨和玉米段、胡萝卜块一起放进砂锅,加姜片、葱段、少许料酒,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 1-1.5 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成品汤色清亮,龙骨上的肉炖得软烂脱骨,咬一口满是肉香,骨髓还能吸着吃,玉米和萝卜吸收了肉汤的鲜味,清爽不油腻,是很多家庭的周末煲汤首选。(图片参考:砂锅中央堆着炖得发白的龙骨,周围围着金黄的玉米段和橙红的胡萝卜块,汤色呈淡奶白色,表面飘着少许葱花)
2. 红烧龙骨(下饭神器)
红烧做法让龙骨充满酱香,特别下饭。先把龙骨焯水去血沫,然后用热油炒香姜片、葱段、八角、桂皮等香料,再放入龙骨翻炒至表面微黄,加生抽、老抽、冰糖调味,倒入热水没过龙骨,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 40 分钟,最后开大火收汁,撒上葱花即可。
做好的红烧龙骨色泽红亮,肉香混合着酱香,瘦肉不柴、肥肉不腻,啃完肉还能对着骨头吸骨髓,搭配米饭能多吃两碗。(图片参考:深褐色的红烧龙骨码在白瓷盘里,表面裹着浓稠的酱汁,点缀着绿色葱花,旁边可能搭配一小碗白米饭)
3. 卤龙骨(追剧 / 下酒零食)
卤龙骨是很多人喜欢的 “啃食类” 菜品,适合当零食或下酒菜。做法是把龙骨焯水后,放进提前调好的卤汤(由卤料包、生抽、老抽、冰糖、盐、清水熬制而成),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卤 1 小时,关火后再浸泡 30 分钟让味道更入味。
卤好的龙骨颜色深棕,卤香浓郁,肉质紧实有嚼劲,一边追剧一边啃,越啃越香,很多餐馆还会把它作为 “凉菜” 或 “特色小吃” 推出。(图片参考:卤好的龙骨整齐摆放在盘子里,表面撒着白芝麻和辣椒粉,旁边可能搭配一小碟醋或辣椒油蘸料)
4. 龙骨汤面 / 粉(早餐 / 简餐首选)
用炖好的龙骨汤做汤底,搭配面条或米粉,就是一碗暖胃的简餐。比如龙骨汤面:先把炖好的龙骨汤加热,放入煮好的面条,加几片青菜、一个荷包蛋,再放一块炖好的龙骨,撒上葱花即可。
汤面里的汤带着龙骨的鲜,面条吸满汤汁,配上软烂的龙骨肉,早餐吃一碗能管一上午,很多早餐店或面馆都有这道单品。(图片参考:白色瓷碗里装着清汤面条,面条上放着一块带肉的龙骨,旁边飘着青菜叶和荷包蛋,汤色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