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砧板(也叫菜板、案板),就是在中餐烹饪过程中,用来切割、剁碎、拍打、整理食材的平面工具。它是连接 “食材处理” 和 “烹饪” 的关键环节 —— 不管是把蔬菜切成丝、块,把肉类剁成馅,还是给鱼虾去骨,都需要在砧板上完成,避免食材直接接触桌面,保证卫生和操作安全。
和西餐砧板相比,中餐砧板更注重 “适配中餐多样的切配需求”:比如中餐常用 “斩骨”“剁馅” 等力度大的操作,所以砧板需要更厚实耐用;中餐食材种类丰富(荤素、生熟、干湿都有),还会细分不同用途的砧板,避免串味和细菌交叉,这也是中餐砧板的核心特点。
中餐对食材卫生要求高,尤其是生熟食材分开处理,所以砧板会按 “用途” 分类:
生肉砧板:专门切生猪肉、牛肉、羊肉等,避免生肉里的细菌污染其他食材;
水产砧板:单独切鱼、虾、蟹等水产,水产自带的腥味不会沾到其他食材上;
熟食 / 蔬菜砧板:切已经煮熟的肉类、凉拌菜或新鲜蔬菜,保证食材干净无异味。
比如家里切生鸡肉的砧板,绝不会用来切凉拌黄瓜;餐馆处理生鱼的砧板,也会和切青菜的砧板分开存放,这是中餐厨房的 “基本卫生准则”。
中餐切配手法丰富(如切丝、切片、切丁、剁馅、拍松),对砧板的 “硬度”“厚度” 有特定要求:
切蔬菜、水果时,需要砧板表面平整,硬度适中,避免食材切碎后粘在板上;
剁肉馅、斩排骨时,需要砧板足够厚实(通常厚度 5-10 厘米)、硬度高,能承受刀刃的冲击力,不会轻易开裂或变形;
拍黄瓜、拍大蒜时,砧板需要有一定弹性,既能把食材拍松,又不会让砧板表面受损。
比如中餐常用的实木砧板,就是因为厚度足够、韧性好,能应对大部分切配需求。
中餐讲究 “快炒”,食材切配需要高效,砧板的 “尺寸” 和 “平整度” 很关键:
家庭用的中餐砧板通常是 30-40 厘米的方形或长方形,足够放下多种食材同时切配,不用反复挪动;
餐馆后厨的砧板更大(甚至有 60 厘米以上的),厨师能同时处理多种食材,配合 “猛火快炒” 的节奏,避免耽误烹饪时间。
平整的砧板表面也能让刀刃更顺畅,比如切土豆丝时,砧板不打滑、不凹凸,才能切出均匀的细丝。
实木砧板:中餐传统首选,适合斩骨剁馅
特点:用桦木、榆木、橡木等硬木制成,厚度大、韧性好,刀刃砍下去不易崩口,也不会损伤刀刃;自带天然纹理,颜值高,还能吸收少量水分,避免食材打滑。
适合场景:斩排骨、剁肉馅、切生肉和水产,是家庭和餐馆处理 “硬食材” 的首选。
注意:需要定期用盐水浸泡、涂抹食用油保养,避免开裂;用完后要擦干水分,竖放通风,防止发霉。
竹制砧板:性价比高,适合切蔬菜熟食
特点:由竹片拼接压制而成,硬度比实木高,不易变形,价格比实木砧板便宜;表面光滑,容易清洁,不易滋生细菌,适合处理干净的食材。
适合场景:切青菜、番茄、洋葱等蔬菜,或切熟食、凉拌菜,尤其适合租房党和厨房空间小的家庭。
注意:不适合斩骨剁馅,容易让竹片开裂,刀刃也可能受损;避免长时间泡在水里,防止竹片分层。
塑料砧板:轻便易洗,适合细分场景
特点:材质轻便,颜色多样(很多家庭会用 “红色切生肉、蓝色切水产、绿色切蔬菜”),容易冲洗,还能放进洗碗机清洗,收纳方便。
适合场景:切少量食材、给宝宝做辅食,或作为 “临时备用砧板”,比如外出露营带塑料砧板很方便。
注意:选择食品级 PP 材质的塑料砧板,避免劣质塑料释放有害物质;不要用开水烫,高温会让塑料变形;切硬食材时容易留下刀痕,刀痕里容易藏细菌,需要定期更换。
不管选哪种材质的中餐砧板,正确使用能让它更耐用,还能保证食材卫生:
生熟分开是底线:至少准备 2 块砧板(生肉 / 水产一块,熟食 / 蔬菜一块),绝不用切过生肉的砧板直接切凉拌菜,避免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
及时清洁不发霉:每次用完砧板,用洗洁精和硬毛刷彻底清洗,尤其是剁肉馅后,要把缝隙里的肉末冲干净,然后用干布擦干,竖放在通风处;
定期消毒除异味:每周可以用 “开水烫洗” 或 “撒盐搓洗” 给砧板消毒(实木砧板用盐搓洗,避免开水烫);如果有腥味,用柠檬片或姜片擦拭,能有效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