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亦非台” 出自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句,与 “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共同构成了对 “空性” 的深刻阐释。
这里的 “明镜” 并非指实体的镜子,而是佛教中用来比喻人的心性 —— 原本清净、能照见万物的本性。“台” 则是放置镜子的架子,象征着承载心性的外在形式或执着的载体。“亦非台” 是说,连这承载 “明镜”(心性)的 “台”(形式、载体)也并非实有之物,它同样是虚幻不实的。
这一诗句的核心是破除 “有执”,即打破人们对一切事物(包括自身心性及其载体)实有性的执着。慧能认为,人的本性先天清净,本无尘埃可染,所谓的 “明镜” 与 “台”,不过是世人因妄念而生的分别与执着。只有超越这种对 “实有” 的认知,才能领悟到诸法空相、万法归一的真谛。
它与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的观点形成对比,前者更强调 “顿悟” 与对 “空” 的直接体认,后者则侧重 “渐修” 与对心性的呵护。这两句偈语的辩论,也成为禅宗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推动了禅宗对 “心性本净”“无修无证” 等核心思想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