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的 “茱萸”,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属于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学名Cornus officinalis,又称 “越椒”“艾子” 等。
茱萸的植物特性
形态:枝叶茂密,秋季结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果实,气味辛香浓烈。
分布:在中国多地(如河南、陕西、浙江等)有生长,尤其在山区常见,是温带至亚热带的典型植物。
茱萸在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意义
在古代,茱萸被赋予辟邪、祈福、驱虫的文化内涵,尤其与重阳节紧密相关。
辟邪消灾:古人认为茱萸气味浓烈,能 “逐风邪”“御初寒”,可驱散瘟疫、鬼魅等不祥之物。《风土记》记载,重阳节登高时佩戴茱萸,能 “令人长寿”“避灾厄”。
节日符号: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有 “插茱萸”“佩茱萸囊” 的习俗,人们将茱萸枝叶插在头上、门窗上,或制成香囊随身携带,以祈求平安健康。这一习俗在汉代已形成,至唐代尤为盛行,成为重阳节标志性活动之一(与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并称 “重阳三俗”)。
与诗句的关联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遍插茱萸少一人”,正是基于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诗人想象家乡的亲人在登高时,人人头上插着茱萸,却唯独少了自己(因漂泊在外无法参与),以此反衬思乡之情。这里的茱萸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承载着节日仪式、亲情联结的文化符号,通过 “集体佩戴” 与 “个体缺席” 的对比,强化了游子的孤独与思念。
简言之,茱萸既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更是中国古代重阳节文化中象征平安、团圆的重要载体,在诗句中成为触发乡愁的关键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