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08月23日共有42人阅读

“鼻鼽” 是中医术语,指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科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其病名中的 “鼽” 在古汉语中意为 “鼻塞、流清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核心病机与脏腑虚损及外邪侵袭相关,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中医理论基础

病名溯源:

“鼽” 出自《说文解字》,释为 “病寒鼻窒”,即因寒邪导致鼻塞、流清涕。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外感 “风邪”“寒邪” 密切相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到 “肺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鼻窍。

现代医学对应:

症状与过敏性鼻炎高度吻合,表现为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或刺激因素(如温差、气味)后突发鼻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涕,也可能对应非过敏性的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如血管运动性鼻炎)。

二、病因病机: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

(一)本虚(脏腑虚弱)

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邪易侵入,肺失宣降,津液停聚为清涕(常见于反复感冒、免疫力低下者)。

脾虚: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上犯鼻窍,遇风邪引动则发病(常见于饮食不节、痰湿体质者)。

肾虚:肾阳不足,鼻窍失于温养,遇寒邪则津液凝滞(常见于久病、阳虚体质者,多晨起症状加重)。

(二)标实(外邪侵袭)

风邪为主:风性善行而数变,故鼻痒、喷嚏突发突止;可兼夹寒邪(清涕、畏冷)或热邪(鼻痒灼热、口干)。

“异气” 刺激:类似现代医学的过敏原,如吸入花粉、尘螨,或食用致敏食物,引动体内伏邪而发病。

三、典型症状与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 伴随表现 常见证型特征

鼻痒(遇刺激加重) 眼痒、咽痒 肺经郁热型:鼻痒伴灼热感

连续喷嚏(3 个以上) 晨起或接触过敏原后频发 肾阳不足型:晨起喷嚏频作

流大量清涕 清涕如注,可伴鼻塞 肺气虚寒型:清涕量多,畏风怕冷

鼻塞(间歇性) 嗅觉减退(发作期明显) 脾虚湿困型:鼻塞伴头重、食欲不振

四、中医治疗:辨证分型与内外治法

(一)内治方药

肺气虚寒型: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代表方: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合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缓解反复感冒兼鼻鼽者。

脾虚湿困型:健脾祛湿,通利鼻窍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适合食少便溏、腹胀者。

肾阳不足型:温肾纳气,固护鼻窍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改善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伴鼻鼽者。

肺经郁热型:清肺泄热,疏风通窍

代表方:辛夷清肺饮(辛夷、黄芩、栀子),适用于鼻痒灼热、口干便秘者。

(二)外治与特色疗法

中药滴鼻:辛夷花、薄荷、苍耳子煎水,温后滴鼻,每日 2-3 次,缓解鼻塞鼻痒。

针灸按摩:针刺迎香穴、印堂穴,虚寒证可艾灸足三里、肺俞穴;每日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 100 次,促进气血循环。

穴位贴敷:三伏天用白芥子、细辛等药粉调敷肺俞、脾俞等穴位,增强免疫力,预防复发。

五、日常调护与预防

避诱因:

明确过敏原者(如花粉、尘螨)需戴口罩,定期清洗寝具;避免冷风、烟雾、香水等刺激,冬季可用温盐水洗鼻。

饮食调理:

肺气虚寒:多吃生姜、红枣、羊肉,忌冷饮;

脾虚湿困:多吃山药、茯苓、炒白扁豆,少吃甜腻;

肾阳不足:适量食核桃、黑芝麻,避免熬夜伤肾。

体质增强:

练习八段锦 “双手托天理三焦”、太极拳等功法;

缓解期可服玉屏风颗粒(肺虚)、金匮肾气丸(肾虚)巩固,减少发作频率。

六、与相似病症的区别

伤风鼻塞(普通感冒):病程短(7-10 天),伴发热、头痛,清涕可转浊涕;鼻鼽病程长,全身症状轻,以清涕、喷嚏为主。

鼻渊(鼻窦炎):流黄浊涕,鼻塞持续,多伴头痛、嗅觉减退,鼻窦区压痛;鼻鼽以清涕为主,无明显浊涕和头痛。

总之,鼻鼽的核心是 “正虚邪袭”,治疗需结合辨证论治与生活管理,中医注重调补脏腑以固本,现代医学可对症控制症状,两者结合能更有效改善病情。

鼻鼽的分词解释

拼音:bí

鼻子,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和呼吸器官:~子。鼻...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

...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