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 是医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鼻咽部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因受到刺激或炎症反应而出现异常增生、体积增大的现象。以下从定义、成因、表现、诊断及处理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解剖背景:鼻咽部与淋巴组织
鼻咽部位置:位于鼻腔后方、咽喉顶部,是连接鼻腔和咽喉的通道,属于上呼吸道的一部分。
淋巴组织作用:鼻咽部分布着丰富的淋巴组织(如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等),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可过滤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
二、增生的本质:免疫应答的 “产物”
正常情况下,淋巴组织体积较小;当受到反复刺激时,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会增殖,导致组织体积增大,本质是机体对抗炎症或异物的一种防御反应。
三、常见成因
类型 具体原因
感染因素 - 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鼻病毒);
- 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肺炎球菌);
- 慢性鼻窦炎、咽炎等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免疫因素 - 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免疫性疾病反复刺激鼻咽部黏膜。
环境因素 - 长期接触粉尘、烟雾、甲醛等刺激性气体;
- 空气污染、气候干燥等。
其他因素 - 儿童腺样体生理性增生(2~6 岁常见);
- 少见情况: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早期可能伴随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四、典型表现
局部症状:
鼻塞、流涕(尤其晨起后),严重时张口呼吸;
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增生组织压迫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
咽部异物感、咳嗽(分泌物倒流至咽喉)。
全身症状:
儿童可能出现睡眠打鼾、憋气(腺样体增生导致气道狭窄),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长期慢性增生可能伴随低热、乏力(少数情况)。
五、诊断方式
临床检查:
间接鼻咽镜或鼻内镜检查:直接观察鼻咽部黏膜是否充血、淋巴组织是否成团状或结节状增生;
触诊(儿童常见):手指探查腺样体大小(需在镇静下进行)。
影像学检查:
鼻咽侧位 X 线片或 CT:评估增生组织的范围和气道狭窄程度;
MRI(必要时):排除肿瘤性病变(如鼻咽癌)。
病理检查:
对可疑增生组织取活检,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鉴别良性增生与恶性肿瘤(如淋巴瘤、鼻咽癌)。
六、处理原则:根据病因和症状个体化治疗
1. 病因治疗
感染性因素:
急性感染:抗生素(细菌感染)或抗病毒药物(病毒感染);
慢性鼻窦炎: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生理盐水洗鼻。
过敏性因素: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鼻用抗组胺喷雾;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
环境因素:
脱离污染环境,佩戴口罩;
空气加湿,减少黏膜干燥刺激。
2. 对症治疗
鼻塞严重时:短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不超过 3 天,避免依赖);
儿童睡眠打鼾: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重度阻塞时)。
3.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儿童腺样体增生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反复中耳炎或颌面发育异常;
成人增生组织巨大,药物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理检查提示可疑恶性病变(需结合肿瘤治疗方案)。
术式: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儿童常用)、鼻咽部淋巴组织消融术(成人)。
七、注意事项与随访
儿童需警惕:腺样体生理性增生在 6~7 岁达高峰,10 岁后逐渐萎缩,若 6 岁后仍严重增生需及时干预,避免影响面容(如 “腺样体面容”:上颌骨变长、硬腭高拱、牙齿不齐)。
成人需排除肿瘤:成人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相对少见,若伴随回吸性血涕、颈部淋巴结肿大、头痛等症状,需高度警惕鼻咽癌,及时进行 EB 病毒检测和病理活检。
随访建议:治疗后每 3~6 个月复查鼻内镜,观察增生组织变化,尤其术后需关注有无复发或并发症(如鼻腔粘连)。
总结
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本质是机体对刺激的防御反应,多数为良性病变,通过规范治疗可缓解症状。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区分生理性、炎症性增生与肿瘤性病变,尤其是成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增生时,需优先排除恶性疾病,避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