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渊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4:24 | 作者:汉服造型师汉荟荟 | 阅读量:2

“鼻渊” 是中医术语,指以鼻流腥臭浊涕、量多不止,伴鼻塞、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鼻科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鼻窦炎(包括急性和慢性)。其名 “渊” 取 “深、水流不止” 之意,形容鼻涕如渊泉般持续渗出,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浊涕下不止也” 的记载。以下从中医理论、症状、病因、治疗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概念与中医认知

病位与脏腑关联:

病位在鼻,与肺、脾胃、胆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认为 “肺开窍于鼻”,肺失宣降会致鼻窍不通;脾胃湿热上蒸、胆经郁热上扰则易滋生浊涕。

病机本质:

急性期多为 “实证”(风热、湿热、胆火等邪热上攻),慢性期多为 “本虚标实”(肺脾气虚兼湿浊、瘀滞)。

二、典型症状与现代医学对应

(一)中医辨证要点

证型 鼻涕特点 伴随症状

风热犯肺型 涕黄、量多、黏稠 发热、头痛、咽痛、咳嗽

脾胃湿热型 涕黄浊、有腥臭味 头重如裹、口臭、大便黏滞

肺脾气虚型 涕白、量多、质稀 气短乏力、遇冷鼻塞加重、食欲差

胆经郁热型 涕黄绿、量少、黏滞 头痛(两侧为重)、口苦、目赤

(二)现代医学对应病症

急性鼻窦炎:鼻窦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程<12 周,常由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

慢性鼻窦炎:病程≥12 周,多因急性炎症反复发作、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或免疫力低下导致。

三、病因: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外感因素(急性期常见):

风热侵袭:感冒后风热之邪循经上壅鼻窍,灼津成浊涕;

风寒化热:外感风寒未愈,病邪入里化热,熏蒸鼻窍(如清涕转黄)。

内伤因素(慢性期常见):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致脾胃湿热上蒸,酿生浊涕;

情志失调:肝郁化火,胆经郁热上犯鼻窍(如易怒者易出现黄绿涕);

体质虚弱:肺气虚则卫外不固,脾气虚则湿浊内生,鼻窍失养(如遇冷鼻塞、流涕加重)。

四、治疗:辨证论治与内外结合

(一)中药内治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合苍耳子散(金银花、连翘、苍耳子、辛夷);

脾胃湿热:清热利湿,用黄芩滑石汤(黄芩、茯苓、薏苡仁);

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

胆经郁热:清泻胆火,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栀子)。

(二)外治与特色疗法

中药滴鼻 / 雾化:辛夷、鱼腥草煎水滴鼻,或超声雾化直接作用于鼻窍;

针灸疗法:针刺迎香、印堂、合谷等穴位,湿热证可刺络拔罐,气虚证可艾灸足三里;

现代医学辅助:急性期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鼻用激素(布地奈德喷剂),慢性期可配合生理盐水洗鼻或手术(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

五、日常调护与预防

饮食建议:

风热 / 湿热者忌辛辣、油炸,多吃梨、冬瓜;肺脾气虚者多吃山药、红枣,少吃生冷。

生活习惯:

避免接触粉尘、烟雾,感冒后及时治疗;每天用生理盐水洗鼻 1 次,保持鼻窦通气。

体质调理:

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增强免疫力;慢性期可服玉屏风颗粒(肺气虚)或参苓白术丸(脾虚)巩固。

六、注意:需警惕重症信号

若出现高热、剧烈头痛、视力改变(如复视)、精神萎靡,可能是炎症扩散至颅内或眼眶(如脑膜炎、眶内脓肿),需立即就医,通过鼻窦 CT 和血常规明确病情。

总之,鼻渊的核心是 “邪滞鼻窍,气血不畅”,中医治疗注重清热、祛湿、补虚,现代医学侧重抗炎、抗感染,两者结合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鼻渊的分词解释

拼音:bí

鼻子,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和呼吸器官:~子。鼻...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uān

深水;潭:深~。鱼跃于~。天~之别。深:~泉。~...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