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年06月25日 15:26 | 作者:汉服造型师汉荟荟 | 阅读量:13

2 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

一、发病机制与病因

1. 核心机制

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无法有效促进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在血液中堆积。

胰岛素分泌不足:随着病情进展,胰腺 β 细胞功能逐渐受损,胰岛素分泌量无法满足身体需求,进一步加重高血糖。

2.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者患病风险更高,如父母一方患 2 型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 20%;双方患病则概率升至 50%。

生活方式:

高热量饮食、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年龄因素:45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随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减退,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其他因素: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常见症状

“三多一少” 典型症状:多饮(口渴频繁喝水)、多尿(排尿次数增多)、多食(食欲亢进)、体重下降(因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消耗脂肪和蛋白质)。

非典型症状:疲劳乏力、视力模糊、伤口愈合缓慢、反复尿路感染、皮肤瘙痒等。需注意,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三、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可诊断:

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指至少 8 小时未进食)。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 小时血糖≥11.1 mmol/L。

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有糖尿病典型症状。

四、治疗与管理

1.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控制: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豆类)。

控制主食量,避免精制糖(如饮料、甜点),少食多餐。

运动管理: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体重管理:肥胖者减轻 5%-10% 的体重,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2.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

二甲双胍:一线用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糖输出。

磺脲类(如格列美脲):促进胰岛素分泌。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控制餐后血糖。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注射类药物:当口服药效果不佳时,可使用胰岛素或 GLP-1 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帮助控制血糖。

3. 血糖监测

定期检测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 2-3 个月血糖平均水平,目标值<7.0%)。

五、并发症与预防

1.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急剧升高,身体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导致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需紧急就医。

高渗高血糖状态:血糖极高,伴随脱水、意识障碍,死亡率较高。

2. 慢性并发症

血管并发症: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糖尿病肾病:累及肾脏,严重时可发展为尿毒症。

神经并发症: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周围神经病变),或影响胃肠、泌尿功能(自主神经病变)。

眼部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致盲)、白内障等。

足部并发症: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严重时需截肢。

3.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干预并发症。

六、与 1 型糖尿病的区别

对比维度 2 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 多为成年人(45 岁以上多见) 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

病因 胰岛素抵抗 + 分泌相对不足,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破坏 β 细胞,胰岛素绝对缺乏

体型 多肥胖 多消瘦

治疗方式 以生活方式干预 + 口服药为主,后期可能需胰岛素 必须依赖胰岛素注射

遗传相关性 遗传倾向更强 遗传因素相对较弱

总结

2 型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通过科学管理(饮食、运动、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或属于高危人群(如肥胖、家族史),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2型糖尿病的分词解释

拼音:xíng

模型:砂~。类型:脸~。血~。小~。新~。流线~...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táng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是人体内产生热能的主要物质...查看详细解释

尿

拼音:niào suī

[ niào ]由人或动物肾...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bìng

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心脏~。他的~已经好了。...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