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在病理诊断中广泛应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通过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抗原)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分析,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及治疗指导提供重要依据。
核心原理
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人体组织或细胞中存在各种特异性蛋白质(如肿瘤标志物、激素受体等),这些蛋白质可作为 “抗原”。
标记抗体检测:实验室制备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 “抗体”,并通过荧光物质、酶、金属离子等对抗体进行标记。
显色与观察:将标记后的抗体与待检测的组织切片反应,若存在对应抗原,抗体就会与之结合,通过显色反应(如棕黄色颗粒),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主要作用与应用场景
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尤其在肿瘤诊断中至关重要,可区分肿瘤的来源(如判断某一转移癌最初来自肺部还是乳腺)、明确肿瘤类型(如区分淋巴瘤的不同亚型)。
对一些形态相似的疾病(如炎症与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如乳腺癌的 ER/PR(雌激素 / 孕激素受体)、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判断是否适合内分泌治疗或靶向药物治疗。
对淋巴瘤、黑色素瘤等,通过免疫组化指标确定化疗方案的敏感性。
判断疾病预后
某些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相关(如 Ki-67(增殖指数)越高,肿瘤生长越快、恶性程度可能越高),可为医生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研究疾病机制
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用于分析特定蛋白质在正常与病变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与常规病理检查的区别
常规病理检查(HE 染色)主要通过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判断病变,而免疫组化能深入到 “分子层面”,针对特定蛋白质进行检测,弥补了形态学诊断的局限性。
例如,有些肿瘤在 HE 染色下形态相似,无法区分来源,而免疫组化可通过特异性抗原标记明确其组织起源(如 “CK(细胞角蛋白)阳性” 提示上皮来源肿瘤,“CD45(白细胞共同抗原)阳性” 提示造血系统来源肿瘤)。
总之,病理免疫组化是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尤其在肿瘤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判断病情、制定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