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就是文学领域里 “大家都该知道的基础知识点”,比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文体特点、古代文化术语(像官职、礼仪)等,是理解文学作品、积累文化素养的基础。
“相关文学常识” 则是围绕某篇文章、某个作家延伸的知识点,比如读《桃花源记》时,“陶渊明是东晋诗人”“魏晋南北朝的田园诗风格” 就是相关文学常识。
例:初中课本里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就是最基础的文学常识。
公共文学常识指不同领域、不同人群都需要了解的 “通用文学知识点”,不是某类专业(比如中文系)专属,比如 “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唐宋八大家包含韩愈、苏轼” 等,不管是学生、职场人,还是文化爱好者,了解这些都能帮你更好地理解文化内容。
作者文学常识是专门围绕 “作家” 展开的知识点,比如作家的朝代 / 国籍、字号、代表作、创作风格,甚至生平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例:讲鲁迅的作者文学常识,就要知道 “他是近代作家,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朝花夕拾》《呐喊》,擅长用杂文批判现实”。
文学常识错误指对文学常识的误解或记错,比如把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说成 “浪漫主义”,把 “《史记》作者司马迁” 说成 “司马光”,这些都是常见的文学常识错误,考试中遇到这类题,就是要找出这类 “记错知识点” 的选项。
古代文学常识是专门针对 “古代文学” 领域的常识,比如古代的官职、礼仪、天文、历法、建筑、称谓等,是读懂古文、理解古代作品背景的关键。
例:读《出师表》时,“陟罚臧否” 里的 “陟” 是 “提拔官员”,“否” 是 “批评”,这就是古代官职相关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上书” 是古代官员、文人向皇帝或上级呈递奏章,陈述意见、反映问题的行为,是古代重要的政治沟通方式,在史书中很常见。
例:贾谊的《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本质都是 “上书”,是给皇帝提建议的文章。
文学常识 “举讼” 是“打官司、提起诉讼”,古代老百姓或官员有纠纷时,向官府告状、请求裁决,就叫 “举讼”。
例:古文里 “邻里因宅基地举讼”,意思就是 “邻居因为宅基地的问题打官司”。
文学常识 “复道” 是古代连接两座楼阁之间的 “架空通道”,有点像现代的 “空中走廊”,常见于皇宫、大型宫殿建筑群,因 “上下两层通道” 或 “跨越街道的通道” 得名。
例:杜牧《阿房宫赋》里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就是形容阿房宫的复道高得像架在天上,下雨后像彩虹一样美丽。
文学常识 “五更” 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把一夜分为 “五更”,每更约 2 小时,对应不同时间,是古人判断时间的重要方式,也常出现在诗词里表示 “深夜”。
具体对应:一更(19:00-21:00)、二更(21:00-23:00)、三更(23:00-1:00,即 “半夜”)、四更(1:00-3:00)、五更(3:00-5:00,天快亮时)。
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若提到 “五更听雨”,就是指 “凌晨 3 点到 5 点在下雨”。
文学常识 “斗牛” 是古代天文术语,指 “斗宿” 和 “牛宿” 两个星宿(古代把天空分为 28 个星宿,“斗牛” 是其中两个),常用来指代 “天空某片区域” 或 “星空”,在诗词中很常见。
例:苏轼《赤壁赋》里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意思是 “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
“薨” 是什么意思?文学常识里怎么理解?
古代对 “诸侯、高官或皇室成员去世” 的专用称谓,是 “等级森严的古代丧葬礼仪” 的一部分,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称谓不同(比如皇帝去世叫 “崩”,百姓去世叫 “卒” 或 “死”)。
例:《史记・魏公子列传》里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居顷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这里若提到 “某诸侯薨”,就是指 “某个诸侯去世了”。
文学常识 “元年” 是指某个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或某个重要事件开始的第一年,是古代纪年的常用方式,用来标记 “新阶段的开始”。
例:“汉武帝元年” 就是 “汉武帝刚即位的那一年”,“贞观元年” 就是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改年号为贞观的第一年”。
进士是什么意思?文学常识里怎么考?
古代科举制度中 “最高等级考试(殿试)录取的考生”,考上进士就意味着 “有资格当高官”,是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功名之一,常考 “进士的等级(比如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考中进士的意义”。
例:王安石、苏轼都是 “北宋进士”,文天祥是 “南宋宝祐四年状元”(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
文学常识是什么意思?八下(初中八年级下册)
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文学常识,比如课文作者、作品背景、文体知识等,是期末考试、中考的考点。
例:八下学《桃花源记》,要掌握 “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派代表”;学《小石潭记》,要知道 “柳宗元是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时写了‘永州八记’”。
抄写文学常识是什么意思?
一种学习文学常识的方法,通过 “抄写” 把知识点(比如作家生平、古代术语)写下来,帮助记忆,尤其适合需要精准记忆的考点(比如古代官职、年号),避免记错。
例:考试前抄写 “唐宋八大家名单”“古代计时单位(五更、十二时辰)”,就是用 “抄写” 巩固记忆。
文学常识注释是什么意思?
指在课文、古文或文学作品里,对 “读者可能不懂的文学常识” 的解释,通常放在文章旁边、文末或注释栏,帮读者理解背景、术语。
例:读《岳阳楼记》时,注释里 “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就是对 “庆历四年” 这个文学常识的注释。
文学常识工具是什么意思?
指帮你查询、积累文学常识的 “工具”,比如文学常识手册、APP(像 “古诗文网”)、教辅书(比如《初中文学常识大全》),还有词典里的 “文化常识部分”,适合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快速查阅。
例:不确定 “斗牛” 是什么意思,用 “古诗文网” 搜索相关术语,就能找到详细解释,这就是 “文学常识工具” 的用法。
快速查缺补漏:常见疑问对照表
文学常识是什么
文学领域的基础知识点(作家、作品、古代文化等)
公共文学常识
通用的、大家都该懂的文学知识点(如四大名著)
作者文学常识
围绕作家的朝代、代表作、风格等知识点
上书(古代)
向皇帝 / 上级呈递奏章、提意见的行为
举讼(古代)
打官司、向官府告状
复道(古代)
楼阁间的架空通道(如阿房宫的复道)
五更(古代)
一夜分五更,每更 2 小时,代指深夜 / 时间
斗牛(古代)
斗宿和牛宿,古代天文术语(如《赤壁赋》中)
薨(古代)
诸侯、高官去世的专用称谓
元年(古代)
君主即位 / 重要事件开始的第一年
进士(古代)
科举殿试录取的考生,最高功名之一
八下文学常识
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材要求掌握的文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