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统筹” 本质是“统一协调、整体规划”,在教育场景中主要分两大方向,也是家长和教育者最关心的两类问题:
1. 对家长而言:90% 的 “学校统筹” 和 “入学” 相关
简单说,就是孩子不符合 “对口入学” 条件(比如户籍和房产不一致、随迁子女没积分),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到有空余学位的学校就读,相当于 “保底入学保障”。
比如南京某家长在鼓楼区有租房但无房产,孩子无法对口就读附近的力学小学,最终由鼓楼区教育局 “统筹” 到 2 公里外有空余学位的凤凰花园城小学,这就是最典型的 “入学统筹”。
2. 对学校而言:“学校统筹” 是资源管理手段
指学校或教育局对师资、费用、岗位、教学进度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避免浪费或不均衡。比如太原杏花岭区将优质小学的 5 名骨干教师 “统筹” 到新建的后小河小学分校,解决新校师资不足问题;再如厦门某中学统筹安排全校实验室使用,避免某班级独占资源。
18 个高频问题拆解:从术语到地方政策
(一)基础术语:先分清这些 “统筹” 到底指什么?
1. 接收统筹生的学校(多为学位空余校);2. 实行统筹管理的学校联盟
南京建邺区 2025 年将江心洲中学定为 “统筹学校”,接收全区不符合对口的学生;厦门 3 所小学组成 “统筹学校联盟”,共享课程资源
学校被统筹
学校的学位、师资、经费被教育局统一调配
太原小店区某普通小学 “被统筹” 接收周边热门小学的超额学生;宿迁某农村学校 “被统筹” 获得城区学校的师资支援
学校统筹老师
教育局或学校统一调配教师(跨校 / 校内 / 应急)
南京秦淮区统筹 10 名优秀教师到新建学校任教;某老师请假,学校临时统筹其他老师代班
学校统筹费用
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经费(政府统筹 / 学校统筹)
教育局统筹 “生均公用经费”,按学校规模分配给各校;学校统筹 “研学经费”,统一支付交通和门票
学校拟统筹
计划进行统筹,尚未正式实施(多在政策公示中出现)
厦门集美区 2025 年招生公告:“拟统筹后溪中学接收对口超额学生”,最终以正式文件为准
学校教学统筹
统一规划教学进度、资源、活动,确保公平高效
某区教育局统筹制定小学数学教学进度表;学校统筹安排期中考试时间,避免年级冲突
学校岗位统筹
统一规划岗位设置与人员安排,避免冗余或缺人
南京玄武区统筹分配新招聘教师到缺人学校;某中学统筹设置 “德育统筹岗”,协调全校德育工作
学校县统筹
以县为单位,统筹县域内学校资源(常见于农村与县城均衡)
河南兰考县统筹 10 所农村小学与县城小学结成 “教育集团”,共享师资;江苏沭阳县统筹县城学校空余学位给乡镇学生
学校统筹招人
统一招聘后再分配岗位(教育局 / 学校联盟统筹)
太原小店区教育局 2025 年统一招聘 50 名教师,录用后统筹分配到各校;厦门 3 所学校联盟统筹招聘 10 名后勤人员
学校统筹分组
按公平 / 高效原则分组(学生 / 教师)
学校统筹将不同成绩学生混合分组,互助学习;统筹不同学科教师组成 “教研小组”
统筹类学校
长期承担统筹任务或以统筹为运行模式的学校(多为保底校 / 资源整合校)
宿迁宿豫区将豫新初级中学定为 “统筹类学校”,常年接收统筹生;太原某新建校为 “统筹类学校”,通过统筹引入优质师资
学校统筹推进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某项工作(如课后服务、信息化建设)
学校统筹推进课后服务:先制定方案,再安排师资,分年级落地;教育局统筹推进学校监控安装,先招标再逐校施工
学校统筹险
学校统一投保的保险(学生意外险 / 教职工医疗险)
南京中小学统一为学生投保 “统筹意外险”,保费从公用经费支出,意外医疗报销 90%;太原某学校统筹为教师投保补充医疗险
学校统筹支付
学校 / 教育局统一支付费用,而非个人 / 班级单独付
学校统筹支付学生课本费(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下,财政拨款统一付出版社);教育局统筹支付全区学校的教学设备采购费
(二)地方政策:厦门、太原、南京、宿迁有啥不一样?
不同城市的 “学校统筹” 重点不同,结合 2025 年最新政策,看各地实操差异:
1. 厦门学校统筹:入学优先,积分与户籍双考量
厦门的 “学校统筹” 核心是解决 “入学难”,尤其关注随迁子女和户籍不符家庭:
谁能被统筹? 三类人:① 户籍在厦门但房产不在对口学区(如户口在思明区,房子在湖里区);② 随迁子女积分够但没被志愿校录取(2025 年厦门积分入学最低线约 65 分);③ 优抚对象子女(如军人、高层次人才子女)。
统筹原则:“就近 + 学位空余”,比如思明区莲花小学对口超额,统筹生优先分配到 1 公里内的松柏二小,若满了再分到 2 公里内的金鸡亭小学。
案例:随迁子女小李积分 72 分(超思明区线),志愿校全满,最终被统筹到前埔南区小学(距租房 1.5 公里),带户口本和积分证明即可办理入学。
2. 太原学校统筹:侧重师资统筹,平衡教育资源
太原的 “学校统筹” 重点是破解 “师资不均衡”,多针对薄弱学校:
师资统筹怎么干? ① 跨校统筹:2025 年杏花岭区将 15 名优质小学教师 “统筹” 到农村小学支教 2 年;② 集团化统筹:小店区将 3 所优质校与 5 所薄弱校组成 “统筹教育集团”,统一安排教师轮岗。
入学统筹特点:热门校只收对口生,统筹生全部分配到周边普通校,比如太原实验小学(热门校)对口超额,统筹生全部分到 3 公里外的兴华街第二小学。
3. 南京学校统筹:细节到位,费用 + 保险 + 入学全覆盖
南京的 “学校统筹” 最全面,从入学到费用再到保险都有明确规则:
入学统筹:分 “户籍统筹生” 和 “随迁统筹生”,户籍统筹生优先分配(如玄武区户籍无房家庭,统筹到相对近的学校),随迁统筹生按积分排序(积分高者优先去好的统筹校)。
费用统筹:2025 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 1200 元 / 年、初中 1400 元 / 年,由教育局统筹分配,学校只能用于教学设备、课后服务等,不能挪用。
保险统筹:全市中小学统一投 “校园统筹意外险”,50 元 / 生 / 年,从公用经费出,学生在校摔伤、烫伤,最高报销 90%。
4. 宿迁学校统筹:县域统筹为主,帮农村孩子进县城
宿迁作为地级市,“学校统筹” 聚焦城乡均衡,以 “县” 为单位推进:
县统筹学位:沭阳县(宿迁下辖县)2025 年将县城 6 所小学的 20% 学位(约 1200 个)统筹给农村学生,只要父母在县城务工、有租房合同就能申请,比如农村学生小王通过审核,被统筹到县城洪桥小学。
统筹类学校建设:宿豫区将仰化初级中学定为 “统筹类学校”,统筹城区师资(每年 10 名教师支教)、统筹资金改造操场(200 万元财政拨款),3 年让该校成绩提升 20%。
实操指南:家长和学校该怎么做?
(一)家长篇:孩子要统筹入学,这 4 步别错
1. 先判断:孩子是否需要统筹?
对照当地 “对口入学条件”(通常是 “户籍 + 房产一致”,且房产为父母 100% 产权),不符合就需要统筹:
例子 1:厦门家长有房产但没迁户口→需要统筹;
例子 2:南京家长租房无房产→需要统筹;
例子 3:宿迁农村家长在县城务工→需要统筹。
2. 查信息:3 个渠道找关键内容
教育局官网:查当年 “统筹学校名单”“报名时间”(如南京 5 月公布名单,6 月报名);
学校招生办:打电话问具体要求(比如是否需要租房备案);
社区居委会:随迁子女可咨询积分办理、材料准备。
3. 备材料:核心材料别漏
人群
必带材料
户籍不符家庭
户口本、房产证(或租房合同 + 备案证明)、孩子出生证明
随迁子女
居住证、父母务工证明(单位盖章)、社保缴纳记录(满 6 个月)、户口本
优抚对象子女
户口本、优抚证(如军人证、人才认定证书)
4. 接结果:有异议及时复核
结果通知:教育局会通过短信或官网公示(通常报名后 1-2 周);
异议处理:对统筹学校有异议,3 个工作日内到教育局申请复核(需带材料证明,如距离过远影响上学),但复核结果多为最终结果。
(二)学校篇:统筹资源,这 3 点要做好
1. 师资统筹:避免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跨校统筹:参考太原 “教师县管校聘”,由教育局统一调配骨干教师到薄弱校;
校内统筹:实行 “教师走班制”,比如让优秀数学老师跨 3 个班级授课,而非固定教 1 个重点班。
2. 费用统筹:花在刀刃上,避免浪费
分类管理:将经费分为 “教学设备费”“教研费”“课后服务费”,单独核算;
公示透明:每学期公示经费使用明细(如买了哪些设备、花了多少钱),接受家长和教师监督。
3. 学位统筹:提前规划,避免临时手忙脚乱
提前统计:每年 3 月统计对口学区适龄儿童数量,预测学位缺口(如某小学对口 500 人,学位 400 个,需统筹 100 人);
提前协调:至少提前 1 个月和统筹学校沟通,确认接收名额,避免家长跑空。
常见误区解答:这些问题别再问了!
1. 统筹学校一定是差学校?
不一定!很多新建校或热门校分校是统筹校,比如南京邺城路初级中学(新建校)、厦门集美实验学校分校(热门校分校),师资和硬件都不错,只是因为招生时间短,学位相对充足。
2. 孩子被统筹,能自己选学校吗?
不能。统筹是 “教育局按学位分配”,家长无法自主选择,但可通过 “提前准备材料” 提升分到好统筹校的概率(如随迁子女多缴社保提高积分)。
3. 学校统筹险和商业保险冲突吗?
不冲突。学校统筹险是 “基础保障”(如意外险报销医疗费用),商业保险(如重疾险)是 “补充保障”,可同时投保,比如孩子住院,先报统筹险,剩下的用商业保险报。
4. 县统筹的农村学生,在县城学校会被区别对待吗?
不会。根据《义务教育法》,所有学生享有平等权利,学校不能因 “统筹生” 身份区别对待,比如宿迁沭阳县明确要求统筹生和本地生混班教学,不得单独编班。
通过本文,相信你已经搞懂 “学校统筹” 的所有关键问题 —— 对家长而言,它是孩子的 “保底入学方案”;对学校而言,它是资源均衡的 “管理工具”。如果还有具体疑问,可拨打当地教育局电话(如厦门教育局 0592-2135593、南京教育局 025-52315678),获取最新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