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 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经典名句,出自其现实主义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句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更凝聚了诗人推己及人、关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襟与人文情怀。
诗句背景与创作情境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 ,当时安史之乱已持续数年,唐朝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杜甫因战乱辗转漂泊,最终定居于成都浣花溪畔,搭建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即 “杜甫草堂”)。然而当年八月,一场暴雨狂风摧毁了他的茅屋,全家被迫在风雨中忍饥受寒。
在自身处境极度艰难的情况下,杜甫并未局限于个人的苦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天下所有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缺衣少食的 “寒士”,于是写下了这首饱含血泪与理想的诗篇。
诗句原文与核心含义
1. 完整诗句(节选关键段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 含义解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 即 “怎能得到”,“广厦” 指宽敞坚固的房屋。这句以强烈的反问开篇,直接抒发了诗人对 “拥有千万间宽敞房屋” 的迫切渴望 —— 但这份渴望并非为自己,而是为天下人。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 是 “庇护、遮蔽”,“寒士” 原指贫寒的读书人,此处泛指所有生活困苦、无家可归的百姓。这是诗句的核心,体现了杜甫 “不以己悲,而忧天下” 的情怀:他希望千万间房屋能庇护所有穷人,让他们都能摆脱饥寒,展露欢颜。
后两句 “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则进一步升华情感:诗人不仅希望房屋坚固耐住风雨,更愿以 “自己茅屋破烂、冻死也心甘情愿” 的牺牲精神,换取天下寒士的安宁 —— 这种 “舍己为人” 的境界,正是杜甫被尊为 “诗圣” 的重要原因。
诗句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
诗歌前半部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细致描绘了茅屋被毁、家人受难的真实场景,充满现实主义的痛感;后半部分则通过 “广厦千万间” 的理想愿景,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展现了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光辉。
“民胞物与” 的儒家情怀:
杜甫的这份情怀,与儒家 “仁爱” 思想(尤其是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脉相承,更将其拓展到对 “天下寒士” 的普遍关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家国情怀” 的经典象征。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这句诗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引用,成为 “关注民生、心系百姓” 的精神符号。无论是古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是现代对住房保障、民生改善的讨论,“安得广厦千万间” 都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彰显出不朽的思想价值。
总之,“安得广厦千万间” 早已超越了诗句本身的字面意义,成为一种 “以天下为己任” 的精神图腾 —— 它提醒着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应心怀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追求更公平、更温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