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工产” 指的是蜂群中工蜂产卵的现象,是蜜蜂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特殊情况,通常与蜂群的正常秩序被打破密切相关。以下从成因、特点、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工蜂产卵的本质
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蜂群由蜂王(雌性,唯一可正常产卵的个体)、工蜂(雌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负责蜂群各项工作)、雄蜂(雄性,负责与蜂王交配) 组成。
正常情况下,工蜂的卵巢因受蜂王分泌的 “蜂王信息素” 抑制而不发育,无法产卵。但当蜂群失去蜂王(或蜂王衰老、信息素不足)时,这种抑制作用消失,部分工蜂的卵巢会发育并开始产卵,即 “工产”。
二、工蜂产卵的成因
失王时间过长
蜂王是蜂群的核心,其分泌的信息素能维持蜂群秩序。若蜂王意外死亡、失踪,或因疾病、衰老导致信息素分泌不足,且蜂群未能及时培育出新蜂王(如无适龄蜂蛹改造王台),经过一定时间(通常失王后 1-2 周),工蜂便可能开始产卵。
蜂群结构异常
若蜂群中缺乏 “急造王台” 所需的适龄幼虫(3 日龄内工蜂幼虫),工蜂无法培育新蜂王,卵巢发育的可能性会增加。
弱群(工蜂数量少、群势弱)更易出现工产,因群体信息素浓度低,对工蜂的抑制作用弱。
三、工蜂产卵的特点
卵的形态与发育
工蜂未与雄蜂交配,其产卵均为未受精卵,这些卵只能发育成雄蜂(而蜂王产的受精卵可发育成工蜂或新蜂王,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
与蜂王产卵相比,工蜂产卵更混乱:蜂王产卵时会在每个巢房产 1 粒卵,且卵直立于巢房底部;工蜂产卵常出现 “一房多卵”(一个巢房内产数粒卵),卵的排列杂乱,甚至横卧在巢房壁上。
工产工蜂的行为变化
产卵工蜂的生理和行为会改变:腹部略微膨大,不再积极参与采集、哺育等工作,甚至会阻止其他工蜂培育新蜂王,导致蜂群进一步衰败。
四、工蜂产卵对蜂群的影响
蜂群后继无人,逐渐消亡
工蜂产的卵只能发育成雄蜂,而雄蜂不参与蜂群劳动(仅负责交配),且食量巨大。随着原有工蜂逐渐死亡(工蜂寿命约 1-3 个月),蜂群中缺乏新工蜂补充,最终会因劳动力枯竭而灭亡。
蜂群秩序混乱
工产工蜂会争夺巢房、干扰正常哺育,导致蜂群内部协作崩溃,储蜜消耗加快,抗逆性(如抗病、抗寒)大幅下降。
五、工蜂产卵的判断方法
可通过观察巢脾上的卵和蜂群状态判断:
卵的特征:巢房内出现多粒卵,排列杂乱,卵的位置不固定(蜂王产卵通常在巢房中央)。
蜂群状态:蜂群躁动不安,工蜂体色发黑(老工蜂比例高),采集、哺育活动减少,巢内雄蜂数量异常增多。
六、应对措施
工蜂产卵一旦发生,需及时处理以挽救蜂群,核心是恢复蜂群的正常繁殖秩序:
介入新蜂王
若蜂群仍有一定群势(工蜂数量较多),可直接引入一只优质产卵蜂王。引入前需将蜂王暂时囚于 “蜂王笼” 中,放在蜂群内 1-2 天,让工蜂适应新蜂王的信息素,避免围王(工蜂攻击新蜂王),之后释放蜂王。
新蜂王产卵后,其信息素会抑制剩余工蜂的卵巢发育,逐渐恢复蜂群秩序。
介入王台
若没有现成蜂王,可向蜂群引入成熟的王台(即将羽化出房的蜂王蛹)。王台羽化出的新蜂王交尾成功后,即可正常产卵,替代工产行为。
合并蜂群
若工产蜂群群势过弱(工蜂数量少),单独挽救意义不大,可将其合并到其他正常蜂群中。合并前需用隔板隔离 2-3 天,让两群蜜蜂气味融合,避免打斗,最终由正常蜂群的蜂王抑制工蜂产卵。
清理工产卵和雄蜂蛹
处理过程中,需将巢脾上工蜂产的卵、雄蜂蛹全部清除(可用镊子或摇蜜机甩出),并更换新的巢脾,减少雄蜂数量,避免蜂群资源浪费。
七、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蜂群,及时发现并更换衰老、产卵能力下降的蜂王。
保证蜂群有足够的适龄幼虫,以便在失王后能快速培育新蜂王。
维持强群饲养,增强蜂群自身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总之,工蜂产卵是蜂群失王或秩序紊乱后的一种应激反应,本质是工蜂试图延续蜂群的本能行为,但因无法产生可育工蜂,最终会导致蜂群灭亡。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挽救工产蜂群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