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切片是医学上通过取肿瘤组织样本、制成薄片观察,来明确肿瘤性质的诊断操作—— 简单说,就是 “从肿瘤上取一小块组织,做成能在显微镜下看的切片,让医生判断这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以及后续该怎么治”,是肿瘤诊断的 “金标准”,比 CT、超声等影像检查更精准。
明确 “良恶性”:这是最核心的目的 —— 比如身体长了一个肿块,影像显示像肿瘤,但无法确定是良性(如脂肪瘤、纤维瘤,不用过度治疗)还是恶性(如癌症,需紧急干预),通过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就能精准判断;
确定 “肿瘤类型”:即使是恶性肿瘤,也分很多类型(如肺癌分腺癌、鳞癌,乳腺癌分 HER2 阳性型、三阴性型),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完全不同(有的适合化疗,有的适合靶向药),切片能明确类型,避免 “盲目治疗”;
判断 “病情阶段”:对恶性肿瘤,切片还能看癌细胞是否侵犯周边组织、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帮助医生确定癌症分期(如早期、中期、晚期),分期不同,预后和治疗强度也不同。
不管是身体哪个部位的肿瘤,切片流程都大同小异,全程微创或在手术中完成:
取样本:医生通过 “活检”(用细针穿刺或小手术取一小块肿瘤组织)或 “手术切除”(切除肿瘤后取部分组织)获取样本,比如乳腺肿瘤取样本仅需局部麻醉,创口只有针尖大小;
处理样本:样本用固定液保存(防止细胞变质),再经过脱水、包埋(用石蜡包裹),变成能切的 “组织块”;
做切片:用专业切片机把组织块切成 “比头发丝还薄的薄片”(厚度仅 3-5 微米),贴在玻璃片上,再用染料染色(如 HE 染色,让细胞结构更清晰);
诊断: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中的细胞 —— 良性肿瘤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整齐,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异常、排列混乱,最后出具 “病理报告”,明确诊断结果。
脑肿瘤因为位置特殊(在颅内,手术风险高),切片的意义和操作细节略有不同,但核心还是 “明确诊断”:
1. 脑肿瘤切片的核心目的(比其他肿瘤更依赖切片)
脑肿瘤单靠影像(如核磁共振 MRI)很难准确判断性质 —— 比如 “脑膜瘤” 和 “胶质瘤” 在影像上可能相似,但脑膜瘤多为良性,胶质瘤多为恶性,治疗方案天差地别:
若切片确诊是良性脑膜瘤:手术切除干净后,可能只需定期复查,不用放化疗;
若确诊是恶性胶质瘤:即使手术切除,术后也需同步放化疗,且需要更密切的随访,防止复发。
可以说,脑肿瘤切片的结果,直接决定了 “要不要手术、手术切多大范围、术后怎么治”,是制定治疗方案的 “唯一依据”。
2. 脑肿瘤切片的两种常见场景
术前活检切片:对位置深、手术风险高的脑肿瘤(如脑干附近的肿瘤),医生会先做 “立体定向活检”—— 在影像引导下,用细针精准穿刺到肿瘤部位,取少量组织做切片,先明确良恶性:若为良性,可能暂时不用手术,定期观察;若为恶性,再制定详细手术计划;
术中冰冻切片:脑肿瘤手术中,医生切除部分肿瘤组织后,会立即送病理科做 “冰冻切片”(30 分钟内出初步结果),快速判断肿瘤性质:若为恶性,会尽量扩大切除范围(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避免癌细胞残留;若为良性,切干净肿瘤主体即可,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术后常规切片:手术切除完整肿瘤后,取肿瘤组织做常规切片(3-5 天出结果),这是最终诊断,会明确肿瘤的具体类型、分化程度(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为术后放化疗方案提供精准依据。
3. 脑肿瘤切片的安全性(不用怕损伤大脑)
很多人担心 “取脑肿瘤样本会伤大脑”,其实正规医院的操作非常安全:
术前活检用 “立体定向技术”,误差仅 1-2 毫米,不会损伤周边神经和脑组织;
术中切片取的是 “已经要切除的肿瘤组织”,不会额外增加创伤;
整个过程由神经外科和病理科医生配合完成,风险极低,且能避免 “盲目手术” 带来的更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