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总工就是 “担任总工程师岗位” 的通俗说法,核心是成为某一单位、项目或领域中 “技术层面的最高管理者”,承担技术决策、项目统筹、难题攻关等核心职责,这与我们此前多次提到的 “总工程师” 岗位定位完全一致。
简单说,“当总工” 意味着你需要具备 “技术 + 管理” 双重能力,既要懂专业技术,也要能统筹技术工作,具体职责可总结为三类,覆盖技术全流程:
技术决策的 “拍板人”:负责制定技术战略、审核核心技术方案 —— 比如建筑总工审核施工图纸是否合规,科研总工确定重点研发方向,文物局总工审批古建筑修缮方案,确保技术方向不偏离目标、符合行业标准。
技术难题的 “攻关者”:面对技术瓶颈或突发问题,需牵头解决 —— 比如生产总工处理生产线设备故障,新能源总工攻克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难题,通过组织技术团队、对接外部资源,推动问题解决,避免技术问题阻碍项目推进。
技术团队的 “管理者”:统筹技术团队建设,比如分配技术任务、指导下属成长、评估团队绩效,同时协调技术资源(如实验室设备、施工机械),确保团队能高效开展工作,实现技术目标。
可以说,“当总工” 是技术领域的 “高阶岗位”,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是连接 “技术落地” 与 “组织目标” 的核心角色。
总工当常务是指在担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工作)的基础上,额外承担 “常务” 相关的管理职责,简单说就是 “技术总工 + 常务管理者” 的双重角色,核心是既要管技术,也要管单位 / 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
这里的 “常务” 不是单一岗位,而是 “日常管理、综合协调” 的职责统称,通常对应 “常务副总经理”“常务副院长”“常务项目负责人” 等岗位中的 “常务” 职责,意味着在管理体系中,除了 “一把手”(如总经理、院长、项目总负责人),你是负责日常运营的核心管理者,再叠加总工的技术职责,形成 “技术 + 运营” 的双重统筹角色。
“总工当常务” 的核心变化是 “职责范围扩大”,在原有技术职责基础上,新增三类常务管理职责,具体可拆解为:
日常运营的 “统筹者”:负责单位 / 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比如制定年度运营计划(如生产目标、科研进度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如技术部与生产部、市场部的衔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组织、制度制定),避免运营混乱。
举例:某科研院所的 “总工当常务副院长”,除了负责科研技术工作,还要统筹院所的日常运营 —— 比如安排各科室的年度工作任务、协调科研经费的日常使用、对接上级部门的行政通知,让院所既能做好技术研发,也能顺畅运转。
综合决策的 “参与者”:除了技术决策,还需参与单位 / 项目的 “非技术类重大决策”,比如讨论市场策略(如技术产品的推广方案)、人事调整(如核心岗位招聘、团队架构优化)、财务预算(如运营经费分配、技术投入比例),不再只聚焦技术,而是从 “全局视角” 参与管理决策。
举例:某企业的 “总工当常务副总经理”,在讨论 “是否扩大生产线” 时,既要从技术角度判断 “现有技术能否支撑新生产线”,也要从运营角度分析 “扩大生产后的成本、市场需求、人员配置”,为决策提供 “技术 + 运营” 的双重依据。
“一把手” 的 “核心助手”:在管理体系中,“常务” 角色通常是 “一把手” 的核心助手,比如协助总经理制定企业战略、在总经理不在时代理行使部分管理职责、协调解决各部门无法自行处理的跨领域问题,同时确保技术工作与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一致,避免 “技术与运营脱节”。
举例:某工程项目的 “总工当常务项目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一把手)负责整体战略,你则协助他处理日常管理 —— 比如跟进施工进度(技术 + 运营结合)、协调施工队与供应商的关系、解决现场突发问题(如技术故障 + 人员协调),让项目总负责人能聚焦 “大方向决策”。
技术驱动型单位 / 项目:比如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工程(如芯片研发、大型基建),技术是核心竞争力,让总工当常务,能确保 “技术决策不脱离运营实际”(如研发的技术能适配生产、符合市场需求),也能让 “运营决策优先考虑技术可行性”(如不盲目扩大生产,先判断技术能否支撑)。
中小型组织 / 项目:中小型单位或项目的管理架构相对简单,不需要设置过多高阶岗位,让总工当常务,能实现 “一人多岗、高效统筹”,避免 “技术与运营各管一摊” 导致的沟通成本高、决策效率低问题。
转型期组织 / 项目:当单位或项目处于转型阶段(如从传统生产转向技术创新、从单一项目转向多项目统筹),需要 “既懂技术又懂运营” 的角色推动转型,总工当常务能更好地平衡技术升级与运营稳定,确保转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