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08月13日共有15人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与伦理命题,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这句话以简洁有力的对比,揭示了 “道” 与 “助力” 之间的内在关联,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和处世智慧。

1. 原文与核心含义

原文背景:

孟子在论述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时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的 “战” 并非单纯指军事冲突,更隐喻着政治较量、人心向背的终极结果。

核心概念解析:

“道”:此处的 “道” 并非老子哲学中抽象的宇宙本源,而是指符合儒家伦理的 “正道”,具体表现为仁政、德治、爱民如子等政治理念,即统治者对百姓的体恤、公正与道义。

“助”:指人心的拥护、支持,包括百姓的归顺、贤才的辅佐乃至天下的认同。

整句意为:遵循正道(仁政)的人,会得到广泛的支持;背离正道(暴政)的人,支持他的人必然稀少。

2. 深层思想内涵

“人和” 是根本:

孟子将 “人和” 置于 “天时”“地利” 之上,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而 “人和” 的前提是 “得道”—— 统治者若能施行仁政(如轻徭薄赋、保障民生、公正处事),自然会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拥护;反之,若施行暴政(如横征暴敛、残害百姓、违背道义),则会众叛亲离。

民本思想的体现:

这句话的本质是儒家 “民为邦本” 思想的延伸。孟子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百姓的支持,而非单纯的武力或天命。“道” 的核心是对 “民” 的重视,只有顺应民心、符合民意,才能凝聚力量,实现长治久安。

3. 现实意义与历史影响

对治国理政的启示:

这句话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准则,警示历代统治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例如,商纣王因暴政失道而被周武王推翻,唐太宗因推行 “贞观之治”(轻徭薄赋、任人唯贤)而赢得天下归心,均印证了这一规律。

对个人与组织的借鉴:

其内涵可延伸至个人处世与组织管理:

对个人而言,“得道” 即坚守道义、诚信待人,自然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反之,若自私自利、违背道德,则会陷入孤立。

对组织(如企业、团队)而言,“得道” 即秉持公正、尊重成员、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凝聚团队力量;若只顾私利、损害他人利益,终将分崩离析。

文化影响:

这句话早已超越儒家典籍的范畴,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性智慧,常用于强调 “道义”“民心” 的重要性,至今仍在政治、社会、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引用。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以朴素的语言揭示了 “道义” 与 “支持” 的必然联系,其核心是对 “民心” 和 “正义” 的肯定,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社会的个人修养、组织治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分词解释

拼音:dé de děi

[ dé ]得到(跟“失”相...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ào

道路:铁~。大~。人行~。羊肠小~。水流通行的途...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uō

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年。~种~样。~才~艺。~快好省。...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zhù chú

[ zhù ]辅佐、帮忙。&...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shī

丢掉:遗~。丧~。找不着:迷~路径。...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guǎ

少;缺少(跟“众、多”相对):~欢。~言。~不敌众。孤陋~闻。...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