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出十三归是一种高利贷利息计算方式,主要被古代当铺等采用,属于重利盘剥行为。具体如下:
名称含义:“九出” 指借款或当物时,实际拿到手的金额是约定金额的九成,如借 10 元实际给 9 元;“十三归” 指到期还款或赎回当物时,需归还约定金额的十三成,即要还 13 元。
计算方式:约相当于 13% 的复利月息,折算年化利率为 383.89%。假设借款 10 元,到手 9 元,以三个月为期,到期需还贷 13 元。若未按时归还,利滚利下债务会迅速增加。
历史背景:早在宋朝时期便已出现,明清时期,官府虽对利率做了限制,如《大清律例》规定月息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但钱庄和当铺通过 “九出十三归” 的方式,减少本金来提高实际利率,规避了律法规定。
文化寓意:在部分地区,如广东佛山的通济桥,上桥有九级台阶,下桥有十三级,被赋予了 “小本大利” 的寓意,寄托了人们财运亨通的祈愿,但这与它作为高利贷计算方式的本质含义不同,只是借用了其名称来表达对财富的美好期许。
这种高利贷形式严重损害了借贷人的利益,会导致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在现代法律中是被禁止的。《民法典》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也有明确规定,“九出十三归” 不符合法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