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投地” 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既体现了特定的礼仪形式,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表达,以下从多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与字面拆解
字面意思:“五体” 指人的头、双手、双膝(一说 “双手、双膝、头”,共五个部位);“投地” 即着地。合起来指这五个部位一起俯伏在地上,是一种极为恭敬的行礼方式。
引申义:形容对人或事物极度敬佩、信服,佩服到了极点,常用于表达内心的尊崇或赞叹。
起源与文化背景
“五体投地” 最初源于佛教礼仪,是佛教徒最恭敬的礼拜方式 ——“五体投地礼”。
佛教中,这种礼仪象征着放下傲慢,以谦卑之心皈敬三宝(佛、法、僧),《楞严经》《法华经》等经典中均有记载。行礼时,先双膝跪地,双手掌平伸触地,再将额头叩触地面,使头、手、膝共同着地,代表身心完全臣服。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礼仪逐渐融入汉语词汇,演变为形容极度敬佩的成语,不再局限于宗教场景。
用法与示例
形容对人的敬佩:他在科研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突破性成果,让同行们都五体投地。
形容对事物的信服:看完这部纪录片中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我对生命的力量五体投地。
注意:该词多含褒义,强调敬佩的程度之深,不可用于贬义语境。
与近义词的区别
与 “心悦诚服” 相比:“五体投地” 更侧重外在行为所体现的极致敬佩(虽不一定真的行礼,但有强烈的画面感);“心悦诚服” 更侧重内心的真诚信服。
与 “甘拜下风” 相比:“甘拜下风” 多含竞争或比较的语境,承认自己不如对方;“五体投地” 则无竞争意味,纯粹是对对方的高度认可。
这一成语从宗教礼仪到日常表达的演变,既保留了文化根源的印记,又让语言更具生动性,成为汉语中表达极致敬佩的经典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