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九龄,能温席” 出自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讲述的是东汉时期黄香孝敬父母的典故,是中华民族 “孝亲” 美德的经典范例。
典故详情
黄香(约 68 年 —122 年),字文强,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他自幼聪慧,更以孝顺闻名乡里。
“九龄” 指的是黄香九岁时。据《后汉书・黄香传》记载,黄香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在寒冷的冬天,他担心父亲睡觉时受凉,就先钻进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把冰冷的被褥焐热,再请父亲入睡;到了炎热的夏天,他又会先把父亲床榻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能舒适地休息。
这种发自内心的孝行,不仅让黄香成为当时的榜样,更被后人代代传颂,成为 “二十四孝” 之外又一广为人知的孝亲典范。
文化意义
启蒙教育:《三字经》将此典故纳入,旨在通过浅显的故事向儿童传递 “孝” 的理念,强调 “百善孝为先”,培养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与关怀。
美德传承:黄香的行为超越了简单的 “顺从”,体现了对父母的体贴与主动关怀,成为中华民族 “孝文化” 中 “敬亲、爱亲” 的象征。
人格影响:黄香长大后不仅以孝闻名,更凭借才华官至尚书令,其品德与能力的统一,也让这个典故增添了 “修身齐家” 的内涵 —— 良好的品德是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基础。
如今,“香九龄,能温席” 仍被用于教育晚辈尊重长辈、懂得感恩,其蕴含的亲情关怀与责任意识,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