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自《论语・述而》,其中 “焉” 是一个兼词,兼具介词 “于” 和代词 “之” 的功能,可理解为 **“在其中”“于此”**,指代 “三个人之中”。
具体解析:
语法功能:
“焉” 在句中作补语,连接动词 “有” 和宾语 “我师”,表示 “我师” 存在的范围 —— 即 “在这三个人当中”。
整句话直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意译:“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焉” 的兼词特性:
古汉语中,“焉” 常作为兼词,相当于 “于 + 代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若指代地点,可译为 “在那里”,如《愚公移山》中 “且焉置土石”(“焉” 指 “在哪里”,即 “于何”);
若指代范围或对象,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译为 “在其中”。
语义延伸:
孔子用 “焉” 强调从他人身上学习的普遍性 —— 无论对方身份如何,只要有长处就值得借鉴,体现了谦逊的学习态度。
拓展:“焉” 的其他用法
用法 示例 解析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询问放置土石的地点,相当于 “于何”。
语气助词(句末表陈述 / 反问)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用在句末,无实义,起舒缓语气作用。
代词(指代人 / 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焉” 指代 “贤德的人”,译为 “他”。
通过结合语境分析 “焉” 的词性和功能,可更准确理解古文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