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转内销就是原本享受免税政策、面向特定人群销售的商品,因特殊原因转为面向国内普通消费者销售,并按规定补缴税费的过程。这背后藏着两个关键逻辑:
1. 免税品的 “身份前提”
免税商品本是海关批准的 “特殊商品”,比如机场免税店的化妆品、烟酒,海南离岛免税的奢侈品等,它们能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价格比专柜低 30%-50%。但这类商品有严格的销售限制:要么卖给即将出境的旅客(需凭护照、机票购买),要么卖给离岛的海南游客(有额度限制),且明确规定 “不得进入国内市场再次销售”。
2. “转内销” 的 3 大常见原因
不是所有免税品都能转内销,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商品才会启动流程,常见情况有三种:
库存积压处理:机场免税店因客流减少导致商品滞销,比如 cdf 机场免税的某款香水临期前仍未卖出,就会按规定转内销;
政策允许的特殊情形:部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商品,经加工增值达到标准(如横琴合作区增值超 30%),可合规转内销并享受部分税收优惠;
企业主动放弃免税:免税经营企业可申请放弃免税资格,将库存商品按内销流程补缴税款后销售,但一旦放弃 36 个月内不能恢复。
cdf(中国免税品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免税运营商,其机场免税店的 “转内销” 是最受关注的场景,本质是机场免税渠道的库存商品,通过合规流程补缴税费后,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模式,核心特点有三个:
1. 商品来源:多为 “机场渠道库存”
cdf 机场免税转内销的商品,主要来自机场免税店的积压库存、临期商品或包装微损的商品。比如疫情期间国际航班锐减,cdf 北京、上海机场免税店的香化产品库存积压,就通过这种方式消化。这些商品原本是为出境旅客准备的,品质与机场免税店在售品一致,但因销售受阻转为内销。
2. 关键流程:必须 “补税 + 合规备案”
不是直接拿出来卖这么简单,必须走完整的海关监管流程:
第一步:cdf 向海关申报转内销计划,说明商品种类、数量、原免税原因等;
第二步:按 “一般进口货物” 标准补缴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比如一款进口面霜原本免税价 500 元,补缴约 150 元税费后,内销价可能定在 600-650 元;
第三步:通过海关备案后,商品获得 “完税证明”,才能进入国内市场流通,包装上可能会贴 “完税商品” 标识。
3. 销售渠道:多为 “官方授权平台”
为避免混乱,cdf 通常不会把转内销商品放回机场免税店,而是通过两种渠道销售:
官方自有平台:比如 cdf 会员购的 “内销专区”,需实名认证但无需出境凭证;
合作电商平台:与京东、天猫等合作开设 “cdf 完税商品旗舰店”,商品详情页会标注 “机场免税转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