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的典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10月25日共有5人阅读

成语典故的 “典”指 “记录重要内容的官方文书、典籍”(如古代的法典、史书、礼仪手册)。这些典籍是当时社会的 “权威依据”,比如《尚书》《礼记》等,记载着历史事件、礼仪规范、治国道理,是人们行为和认知的 “标准参考”。

随着语言发展,“典” 的含义从 “具体的典籍” 延伸到 “典籍中记载的经典内容”—— 比如典籍里记录的历史事件(如韩信 “暗度陈仓”)、名人轶事(如勾践 “卧薪尝胆”)、神话传说(如 “夸父追日”)。这些内容因 “被权威典籍记载、流传广、有代表性”,成为人们表达时可引用的 “依据”,逐渐形成 “典故” 中的 “典”。

简单说,“典” 在成语典故中的核心含义是:被权威记载、流传广泛、具有代表性的 “经典故事或案例” —— 它是成语典故的 “源头”,没有 “典”(经典故事),就没有 “典故”(基于故事的引申表达)。

成语典故中的 “典”,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元素,而是决定成语 “有文化、有深度” 的核心 —— 它让成语从 “简单的四字短语” 变成 “能传递历史、道理、情感的文化载体”,具体有三个关键作用:

成语 “破釜沉舟” 的 “典”是 “项羽率领楚军救赵时,打破做饭的锅、凿沉渡河的船,以示决一死战” 的历史事件(记载于《史记・项羽本纪》)。正是因为有了这个 “典”(真实的历史故事),“破釜沉舟” 才不是一个随便的四字短语,而是有明确出处、能体现 “决心” 的成语典故。

成语 “刻舟求剑” 的 “典”是 “楚国人乘船时剑掉入水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等船靠岸后按记号找剑” 的寓言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个 “典”(寓言故事)是 “刻舟求剑” 的源头,让成语有了 “讽刺固执、不懂变通” 的具体指向。

成语 “凿壁偷光” 的 “典”“匡衡家境贫寒,夜晚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光读书”(记载于《西京杂记》);

深层含义:“典” 中的 “克服困难、勤奋学习” 的精神,让 “凿壁偷光” 从 “具体动作” 变成了 “形容勤奋好学” 的成语,传递出 “努力能克服条件限制” 的道理。

成语 “亡羊补牢” 的 “典”“牧民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避免再丢更多羊” 的寓言故事(记载于《战国策・楚策四》);

深层含义:“典” 中的 “及时补救” 的逻辑,让 “亡羊补牢” 从 “具体事件” 变成了 “比喻出问题后及时补救,还不算晚” 的成语,传递出 “知错能改” 的道理。

“典”(经典故事)往往包含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情节,而成语通过 “提炼‘典’的核心”,用短短几个字就能浓缩这些文化信息 —— 人们使用成语时,不用复述完整故事,只需说出成语,就能让对方联想到背后的 “典”,实现 “高效传递文化” 的目的。

成语 “卧薪尝胆” 的 “典”“吴越争霸中,勾践战败后向吴国求和,入吴为奴,回国后睡在柴草上、每天尝苦胆,提醒自己复仇,最终打败吴国” 的复杂历史(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成语的浓缩作用:用 “卧薪尝胆” 4 个字,就浓缩了 “忍辱负重、坚持复仇、最终成功” 的完整历史故事,传递出 “隐忍能成大事” 的文化精神 —— 比说 “勾践战败后忍辱负重,睡柴草尝苦胆,最终复国” 更简洁,还能唤起对方对这段历史文化的共鸣。

“典”≠“成语的字面意思”

成语的字面意思是 “表”,“典” 是 “里”—— 比如 “破釜沉舟” 的字面意思是 “打破锅、凿沉船”,但 “典” 是 “项羽用这个行为表决心” 的历史故事;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就会忽略 “典” 赋予的 “决心、勇气” 的深层含义,误解成语。

“典”≠“随便的故事”

“典” 必须是 “被权威记载、流传广泛、有代表性” 的故事,不是随口编的小故事 —— 比如 “凿壁偷光” 的 “典” 记载于《西京杂记》(古代权威笔记),流传了两千多年,能代表 “勤奋学习” 的精神;而 “小明晚上开灯读书” 的故事,没有权威记载、流传不广,就不能成为 “典”,也无法构成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的典的分词解释

拼音:chéng

完成;成功(跟“败”相对):大功告~。事情~了。...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yǔ yù

[yǔ]告诉。 【组词】:居,吾...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iǎn

标准;法则:~范。~章。典范性书籍:词~。引经据...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gù

事情;事故:细~。变~。缘故;原因:无~缺勤。不...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e dí dì dī

[de]用在定语的后面。a)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