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词” 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性,指一个词在语法功能上同时兼具 “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即形式上是一个单音节词,内容上却包含了 “两个词的语法作用”,相当于 “用一个字代替了两个字”。它并非独立的词类,而是汉语 “一词多能” 在古汉语中的特殊体现,核心特点是 “形单义复、一职双责”。
一、兼词的核心特征
形式单一,意义复合:仅由一个单音节汉字构成(如 “诸”“焉”“叵”),但含义上包含两个词的意思(如 “诸”=“之 + 乎” 或 “之 + 于”)。
语法功能双重:在句子中同时承担两个词的语法角色(如 “焉” 既作 “代词” 指代前文内容,又作 “语气词” 表陈述或感叹)。
不可拆分:兼词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成两个词单独使用,否则会破坏句子结构和语义(如 “投诸渤海之尾” 不能拆成 “投之乎渤海之尾”,古汉语中无此表达)。
二、古汉语中常见的兼词(高频 3 个)
古汉语中兼词数量不多,最常用、最需掌握的是 “诸”“焉”“叵”,此外 “盍”“旃” 也偶见使用,具体用法如下:
1. 最常用兼词:诸(zhū)
“诸” 是古汉语中功能最灵活的兼词,主要有两种复合形式,需根据语境判断:
复合形式 含义 语法功能 例句(含翻译) 分析
诸 = 之 + 乎 “之”(代词,代人 / 物,作宾语)+ “乎”(语气词,表疑问、反问,相当于 “吗”“呢”) 1. 代词(代前文内容)
2. 语气词(表疑问) ①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大王曾把喜欢音乐的事告诉庄子,有这回事吗? “诸”=“之(指代‘王语庄子以好乐’这件事)+ 乎(吗)”,既代指前文事件,又表疑问语气。
② 不识有诸?(《庄子・逍遥游》)
翻译:不知道有这件事吗? “诸”=“之(指代前文‘鲲化鹏’等事)+ 乎(吗)”,代指 + 疑问。
诸 = 之 + 于 “之”(代词,代人 / 物,作宾语)+ “于”(介词,表地点、对象,相当于 “在”“向”“到”) 1. 代词(代人 / 物)
2. 介词(表地点 / 对象)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愚公移山》)
翻译: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诸”=“之(指代‘土石’)+ 于(到)”,既代指土石,又表 “投” 的地点(到……)。
② 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翻译: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 “诸”=“之(指代‘伐郑’之事)+ 于(向)”,代指事件 + 表咨询的对象(向……)。
2. 高频兼词:焉(yān)
“焉” 是用法最固定的兼词,核心复合形式为 “代词 + 语气词”,少数情况下可表 “代词 + 介词(于)”,需结合语境区分:
复合形式 含义 语法功能 例句(含翻译) 分析
焉 = 于之 / 于此 / 于彼 “于”(介词,表地点,“在 / 到 / 从……”)+ “之 / 此 / 彼”(代词,代地点 / 事物,“这里 / 那里 / 它”) 1. 介词(表地点)
2. 代词(代地点 / 事物) 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翻译: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焉”=“于之(从这里)”,“于” 表 “从”,“之” 代指 “山”,既表地点,又代指 “山”。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节选)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煣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此处 “焉” 未出现,仅为完整节选供参考,前例①已明确 “焉” 的用法)
焉 = 代词(之)+ 语气词 “之”(代词,代人 / 物 / 事,作宾语)+ 语气词(表陈述、感叹,无实义,可译为 “啊”“呀” 或不译) 1. 代词(代内容)
2. 语气词(表语气) ①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翻译: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 “焉”=“之(指代‘我死后的情况’)+ 语气词(啊)”,代指情况 + 表肯定语气。
②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焉”=“之(指代‘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语气词(呢)”,代指事件 + 表反问语气。
3. 特殊兼词:叵(pǒ)
“叵” 是含义最固定的兼词,仅表示 “不 + 可”,即 “不可、不能”,语法功能上相当于 “否定副词 + 能愿动词”,常用于固定搭配。
复合形式 含义 语法功能 例句(含翻译) 分析
叵 = 不 + 可 “不”(否定副词)+ “可”(能愿动词,“可以、能够”) 1. 否定副词(表否定)
2. 能愿动词(表 “可以”) ① 叵测(成语,《后汉书・隗嚣传》“帝知其终不为用,叵欲讨之”)
翻译:不可推测(指人心、局势等难以预料) “叵”=“不可”,直接表 “不能、不可”,后接动词 “测”,构成 “不可测”。
② 居心叵测(成语)
翻译:心里怀着不可推测的恶意(指存心不良,难以预料) 同上,“叵”=“不可”,修饰 “测”,表 “不能推测”。
4. 其他少见兼词(了解即可)
盍(hé):复合形式为 “何 + 不”,即 “为什么不”,表反问或建议,如 “盍各言尔志?”(《论语・先进》),翻译:“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旃(zhān):复合形式为 “之 + 焉”,即 “之(代词)+ 焉(语气词)”,可译为 “它啊、他们啊”,如 “舍旃舍旃”(《诗经・唐风・采苓》),翻译:“放弃它吧,放弃它吧!”(“旃”=“之焉”,代指 “不值得相信的话”)。
三、兼词的辨析方法(避免与其他词混淆)
兼词常与 “单纯代词”“单纯语气词”“介词” 混淆,需通过以下 3 步判断:
看含义是否复合:若一个词可拆为 “两个词的意思” 且符合语境(如 “诸” 能拆为 “之 + 乎” 或 “之 + 于”),大概率是兼词;若仅单一含义(如 “之” 仅作代词,“乎” 仅作语气词),则不是。
看语法功能是否双重:若一个词在句中同时承担 “两种语法角色”(如 “焉” 既代指地点,又表 “在 / 到” 的介词意义),则是兼词;若仅一种功能(如 “于” 仅作介词),则不是。
看是否可替换:兼词可替换为它所复合的两个词(如 “投诸渤海”=“投之于渤海”),替换后语义、语法均通顺;若替换后不通顺(如 “之” 不能替换为 “之乎”),则不是兼词。
总结
兼词是古汉语 “以简代繁” 的语法现象,核心是 “一个字顶两个字用”。掌握兼词的关键在于:熟记高频兼词(诸、焉、叵)的复合形式,结合语境判断其具体含义,区分 “双重功能” 与 “单一功能”。理解兼词后,才能更准确地翻译古文,避免因误判词性导致语义偏差(如将 “有诸” 误译为 “有许多”,而非 “有这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