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声词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09月09日共有19人阅读

象声词(又称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人类活动或物体运动所发出声音的词汇,通过语音的近似性还原听觉体验,让语言更生动、具象,帮助读者或听者直观感受到场景的 “声音质感”。它既是汉语词汇体系中极具画面感的类别,也是日常表达、文学创作中增强感染力的重要工具。

一、象声词的核心特点

声音的 “模拟性”:核心功能是 “仿声”,词汇的发音与实际声音高度贴合(如 “滴答” 模拟水滴声,“轰隆” 模拟雷声),无需额外解释就能让人联想到具体声音。

形式的 “灵活性”:

多为 “叠音词”(AA 式、AABB 式),如 “哗哗”“叮叮当当”,通过重复强化声音的持续性或节奏感;

也有 “AB 式”(如 “咔嚓”“扑通”)、“ABC 式”(如 “哗啦啦”),适配不同声音的长短、强弱。

语境的 “依赖性”:同一象声词可能对应不同场景(如 “咚咚” 可指敲门、心跳、重物落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所指;反之,同一声音也可能用不同象声词表达(如 “下雨声” 可写 “淅淅沥沥”“哗啦啦”,分别对应小雨、大雨)。

二、象声词的常见分类(按声音来源)

根据模拟对象的不同,象声词可分为四大类,覆盖自然、生活、动作等常见场景:

1. 自然现象类:模拟天地、气候、动植物的声音

象声词 对应声音场景 示例句子

轰隆隆(hōng lóng lóng) 雷声、大型机器轰鸣 乌云压下来,远处传来轰隆隆的雷声。

淅淅沥沥(xī xī lì lì) 小雨持续落下的声音 夜里,淅淅沥沥的雨声让人睡得很安稳。

哗啦啦(huā lā lā) 大雨、水流急促流动的声音 一阵暴雨过后,屋檐下的雨水哗啦啦地往下淌。

叽叽喳喳(jī jī zhā zhā) 小鸟、麻雀等小型鸟类的叫声 清晨,树枝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像在聊天。

嗡嗡(wēng wēng) 蜜蜂、蚊子飞行的声音 夏天傍晚,蚊子在耳边嗡嗡地转,让人烦躁。

2. 日常物品 / 工具类:模拟人造物品运行、使用的声音

象声词 对应声音场景 示例句子

滴答(dī dā) 钟表走动、水滴缓慢滴落的声音 老式挂钟滴答滴答地走着,记录着时间。

叮叮当当(dīng dīng dāng dāng) 金属碰撞(如铃铛、钥匙)的声音 小朋友脖子上挂的小铃铛,一跑就叮叮当当响。

咔嚓(kā chā) 硬物断裂、相机拍照的声音 树枝被风吹得咔嚓一声,断在了地上。

呼呼(hū hū) 风扇、风箱、大风的声音 冬天开了暖气,暖气片里的水流呼呼作响。

砰(pēng) 关门、重物撞击的沉闷声音 他生气地把房门砰地一声关上,震得墙壁都颤了。

3. 人体动作 / 状态类:模拟人说话、动作或身体发出的声音

象声词 对应声音场景 示例句子

咕噜噜(gū lū lū) 肚子饿时的肠鸣声、喝水的声音 没吃早饭,肚子从早上就开始咕噜噜地叫。

哈哈大笑(hā hā dà xiào) 开怀大笑的声音 听到这个笑话,大家都哈哈大笑,眼泪都出来了。

咔嚓咔嚓(kā chā kā chā) 吃东西(如啃骨头、嚼薯片)的声音 他坐在沙发上,咔嚓咔嚓地嚼着薯片,看得人嘴馋。

怦怦(pēng pēng) 心跳急促的声音 上台演讲前,他的心脏怦怦直跳,手心都出汗了。

呼噜(hū lu) 睡觉打鼾的声音 爸爸累了一天,躺下没多久就打起了呼噜。

4. 动物活动类:模拟家畜、野兽等动物的声音

象声词 对应声音场景 示例句子

汪汪(wāng wāng) 狗叫的声音 门外有陌生人经过,家里的小狗汪汪叫个不停。

喵喵(miāo miāo) 猫叫的声音 小猫饿了,围着食盆喵喵地蹭我的腿。

哞(mōu) 牛叫的声音 清晨,村口的老黄牛哞地叫了一声,唤醒了村庄。

咩(miē) 羊叫的声音 羊群在山坡上吃草,偶尔传来几声咩咩的叫声。

嗷呜(áo wū) 狼嚎、狗的长叫声 夜晚的山林里,传来一声嗷呜的狼嚎,让人胆寒。

三、象声词的表达作用:为什么需要用象声词?

增强 “画面感”:让文字从 “视觉描述” 延伸到 “听觉体验”,比如写 “下雨”,用 “淅淅沥沥” 比单纯说 “小雨下了很久” 更能让人联想到细雨绵绵的场景。

传递 “情绪 / 氛围”:不同象声词自带情感倾向 ——“轰隆隆” 的雷声会让人感到紧张,“叽叽喳喳” 的鸟叫会让人觉得轻松,“怦怦” 的心跳会传递出焦虑或激动。

让表达更 “生动简洁”:无需冗长解释,一个象声词就能替代复杂描述(如用 “咔嚓” 代替 “树枝被用力折断时发出的清脆断裂声”),既高效又形象。

四、使用象声词的注意事项

贴合场景,避免 “滥用”:并非所有句子都需要象声词,若场景本身无突出声音(如 “他安静地看书”),强行添加会显得多余;反之,关键声音场景(如 “车祸现场”)用 “砰”“哐当” 等词能增强真实感。

注意 “语音准确性”:尽量选择大众熟知、发音与声音匹配度高的词汇(如 “滴答” 而非生造的 “滴啦”),避免读者产生理解偏差。

结合 “句式节奏”:短音象声词(如 “砰”“咔”)适合用在短句中,强化爆发力;长音象声词(如 “淅淅沥沥”“哗啦啦”)适合用在长句中,表现声音的持续性。

比如同样写 “开门”:

急着出门时:“他咔嗒一声拧开门锁,冲了出去。”(短词 + 短句,显急促)

悠闲回家时:“钥匙在锁孔里哗啦啦转了两下,门吱呀一声开了。”(长词 + 连贯句,显从容)

总之,象声词是语言的 “听觉调味剂”,用好它能让表达从 “平淡叙述” 变成 “沉浸式体验”。你在写作或日常表达中,是否常用某类象声词?比如描述美食时的 “滋滋”(油炸声),或是形容风吹树叶的 “沙沙”?

象声词的分词解释

拼音:xiàng

哺乳动物,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shēng

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大~。说话;语言:不...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cí

(~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义正~严。~不达意。他...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