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第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09月09日共有31人阅读

“进士第” 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的重要概念,兼具身份标识与实物载体双重含义,是古代文人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象征,其内涵可从 “身份荣誉” 和 “建筑实体” 两个核心维度解析:

一、核心含义:科举制度下的 “身份荣誉标识”

在古代科举体系中,“进士” 是最高等级考试(殿试)录取者的称谓,而 “第” 在此处指 “等第、次第”,“进士第” 最初特指考中进士的身份等级与荣誉,是读书人仕途的 “入场券” 和社会地位的核心证明。

1. 与科举体系的关联

科举制度从隋唐确立到清末废除(1905 年),形成了 “童生 - 秀才(府县院试)- 举人(乡试)- 贡士(会试)- 进士(殿试)” 的完整晋升路径,其中 “进士” 是金字塔顶端: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者分三 “甲”:

一甲 3 人:状元、榜眼、探花,赐 “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 “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赐 “同进士出身”。

无论一甲、二甲还是三甲,均统称 “进士”,而 “进士第” 便是对 “考中进士” 这一身份的统称(可理解为 “进士身份”),是古代文人追求的最高科举荣誉 —— 一旦获得 “进士第”,便意味着拥有了直接授官的资格(如二甲、三甲多授翰林院编修、地方知县等职),彻底脱离 “士农工商” 中的 “士” 之底层,迈入官僚体系。

2. 社会意义

“进士第” 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家族的荣光:

古代家族会将 “某某年某某中进士” 刻入族谱,或在祖宅悬挂 “进士第” 匾额,彰显家族的文化地位与政治潜力;

对地方而言,考中进士的人会被视为 “乡贤”,其 “进士第” 身份也会提升地方的文化声望(如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因进士数量多,成为文化核心区域)。

二、延伸含义:承载荣誉的 “标志性建筑”

随着时间推移,“进士第” 逐渐从 “身份标识” 延伸为特指考中进士者修建的宅邸或祖宅,这类建筑通常会悬挂 “进士第” 匾额,成为身份与地位的实物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极具文化内涵的一类。

1. 建筑特点

“进士第” 宅邸的规制和装饰通常与主人的身份匹配,体现出 “礼制” 与 “荣誉” 的结合:

匾额:正门上方必悬挂 “进士第” 匾额(多为木质,鎏金或朱漆题字,部分由皇帝或高官题写,如 “钦点进士第”),是最核心的标识;

规制:遵循古代 “宅第制度”,规模通常大于普通民居,可能包含前厅、中堂、后宅、书房、花园等,部分官阶较高的进士宅邸(如翰林、尚书级)还会有特定的规制(如门前设置石狮子、台阶数量对应官阶);

装饰:雕刻、彩绘多蕴含 “科举及第”“文人雅趣” 的寓意,如门楣雕刻 “独占鳌头”“连中三元”,窗棂、梁柱绘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图案,彰显主人的文化身份。

2. 现存实例(文化遗产)

如今,多地仍保留有明清时期的 “进士第” 建筑,成为研究科举文化与传统民居的重要实物:

福建长汀 “丁屋岭进士第”:明清时期丁氏家族考中进士后所建,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形制,匾额与木雕保存完好;

江西婺源 “俞氏进士第”:清代俞姓进士宅邸,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黛瓦搭配 “进士第” 匾额,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广东潮州 “黄尚书府(进士第)”:明代礼部尚书黄锦(进士出身)的宅邸,规模宏大,体现了高官进士宅邸的规制。

三、总结:“进士第” 的文化内核

“进士第” 本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 “文化符号”—— 它既是读书人通过十年寒窗获得的 “身份认证”,也是家族荣誉与社会地位的 “物化载体”,背后承载着古代社会对 “知识改变命运” 的追求,以及 “礼制规范” 与 “个人成就” 的结合。如今,现存的 “进士第” 建筑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解读中国科举文化、传统家族文化与民居艺术的重要窗口。

进士第的分词解释

拼音:jìn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上~。推~。跃~。~退。~...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shì

古代指未婚的男子。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dì

次序:次~。等~。前缀。表示次序:~一。~二。...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