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进士” 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术语,指通过进士科考试并被录取,即 “考中进士”。其中 “第” 为动词,意为 “科举考试合格、登第”,“进士” 则是科举时代的最高功名之一。以下从历史背景、含义及相关细节展开说明:
一、“第进士” 的核心含义
“第进士” 即 “登进士第”,通俗来说就是 “考中了进士”。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第” 有 “等第、名次” 之意,后引申为 “科举考试录取” 的动作。考生通过层层考试(如乡试、会试、殿试)后,最终在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获得功名,其中最高层级为 “进士”,因此 “第进士”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重要成就,意味着获得了进入仕途的关键资格。
二、相关科举背景
要理解 “第进士”,需结合古代科举的层级:
科举层级:古代科举通常分为四级 ——
院试(考中者为 “秀才”);
乡试(省级考试,考中者为 “举人”);
会试(中央级考试,考中者为 “贡士”);
殿试(皇帝亲考,贡士参加后被分为三甲,统称 “进士”)。
进士的地位:进士是科举功名的顶端,考中后通常直接授予官职(如翰林院编修、知县等),是古代文人进入中央官僚体系的主要途径。因此,“第进士” 是无数士子寒窗苦读的终极目标,如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欧阳修,均为 “第进士” 出身。
三、文献中的 “第进士”
在古代文献中,“第进士” 常用来记载人物的科举成就,例如:
《新唐书・韩愈传》:“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贞元八年,第进士。”
这里的 “贞元八年,第进士” 即指韩愈在贞元八年(792 年)考中进士。
类似表述还有 “登进士第”“擢进士第” 等,均与 “第进士” 同义,只是措辞略有差异。
总结
“第进士” 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对 “考中进士” 的规范表述,既体现了科举考试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 “进士” 这一功名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 它不仅是个人学识的证明,更是踏入仕途、实现政治理想的关键门槛,因此成为历代文人奋斗的核心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