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5 年 11 月 10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改革的方式,着重提高供给质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矫正资源配置偏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提出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随着时间推移,需求侧管理的副作用逐渐显现,中国的供需关系面临着结构性失衡问题,供给侧的低效率导致无法满足需求,“供需错位” 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
总体方向:
进行行政审批制度创新,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市场壁垒。
推进财税改革,建立稳定的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改革产权、治理以及激励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
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充分释放经济社会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主要任务:
2015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 “三去一降一补” 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8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 “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八个字上下功夫。“巩固” 是指巩固 “三去一降一补” 成果;“增强” 是指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 是指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 是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改革成果:
宏观效果上,“四降一升” 的经济运行问题有明显改善,经济企稳回升,市场的供需关系得到改善。
中观效果上,新旧动能开始转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高端产业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微观效果上,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信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