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08月13日共有31人阅读

“灯火阑珊处”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具画面感和意境的名句,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全句为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词句含义与解析

“阑珊” 的含义:“阑珊” 在古汉语中意为 “稀疏、零落、将尽”,并非 “繁华热闹”。“灯火阑珊处” 指的是灯火稀疏、光线暗淡的角落,与词中前文描绘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等繁华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词句语境:全词通过描写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烘托出主人公在人群中苦苦寻觅 “那人” 的过程,最终却在冷落的角落发现了她。这里的 “那人” 通常被解读为不慕虚荣、独立高洁的形象,而 “灯火阑珊处” 则象征着超脱世俗的境界,暗含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二、文学意义与影响

意境之美:这句词以强烈的反差营造出深邃的意境,热闹与孤寂的对比,让 “灯火阑珊处” 的画面充满张力,成为古典诗词中 “以闹衬静” 的经典范例。

象征意义的延伸:后世常将 “灯火阑珊处” 引申为 “历经寻觅后的豁然发现”“在平凡或冷落中见真谛” 等含义,甚至被赋予人生哲理 —— 真正的价值或目标,往往不在喧嚣的表象中,而在沉静的坚守里。

文化渗透:该句流传极广,不仅被历代文人引用化用,还融入日常语言中,成为表达 “蓦然领悟”“意外收获” 等情境的经典语汇。

三、相关拓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全文如下,可结合上下文更深入体会 “灯火阑珊处” 的意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词以元宵夜景起笔,铺陈繁华,最终落笔于 “灯火阑珊处” 的 “那人”,于热闹中见孤寂,于喧嚣中显清高,堪称豪放派词人婉约笔法的代表作。

灯火阑珊处的分词解释

拼音:dēng

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的器具:一盏~。电~。红绿~。探照~。太阳~。...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huǒ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

...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

...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chǔ chù

[chǔ]居住:穴居野~。...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