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相了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2025年08月17日共有14人阅读

“着相了” 是佛教用语(尤其在禅宗中常见),字面意思是执着于事物的外在表象,指人被事物的表面形态、现象或概念所迷惑,未能看透其本质,从而产生执念、分别心或烦恼。它强调对 “相” 的过度执着会阻碍对真理的认知。

核心内涵:何为 “相”?

在佛教语境中,“相” 指一切事物的外在形态、表象、特征,或人们对事物形成的观念、概念(如美丑、善恶、得失、有无等)。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其 “相” 是暂时、虚幻、变化的(即 “诸行无常”),若执着于这些表象,就会陷入分别心(如计较好坏、取舍),产生贪嗔痴等烦恼,无法领悟 “诸法空相” 的本质。

用法场景与举例:

批评执着于表象

例如有人因他人的外貌、身份而区别对待,就可能被说 “着相了”—— 意为过于在意表面的差异,而忽视了众生平等的本质。

又如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执着于 “财富之相”),或对他人评价的耿耿于怀(执着于 “他人看法之相”),都可能被认为是 “着相”。

提醒超越形式,注重本质

佛教中常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有人过于执着于念经、拜佛的形式,却不践行慈悲、智慧的本质,可能会被点醒 “莫着相”—— 强调形式是工具,而非目的。

泛指认知被局限

在日常语境中(非严格佛教场景),也可用于提醒他人不要被表面现象困住,例如:“别太纠结他说的话好不好听,着相了,关键看他做了什么。”

深层意义:破 “相” 与觉悟

佛教倡导 “破相”,并非否定表象的存在,而是反对对表象的执着。认为只有超越对 “相” 的分别和执念,才能达到 “不执着” 的自在状态(如《金刚经》所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思想对生活的启示是:不被外在的标签、形式、暂时的得失所束缚,以更通透、豁达的心态看待世界。

“着相了” 如今已从宗教用语延伸到日常交流,多用于提醒他人放下执念、穿透表象,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劝诫意味。

着相了的分词解释

拼音:zhe zhuó zháo zhāo

[ zhe ]1.表示动作的...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xiāng xiàng

[xiāng]互相:~像。~识。~距太远。不...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le liǎo

[ le ]1.用在动词或形...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