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能效是衡量空调能耗效率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使用过程中的耗电量和节能性,也是消费者选购空调时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对空调能效实行强制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匹数的空调有明确的能效等级划分。
一、空调能效的核心指标:能效比(EER/APF)
空调能效的量化指标是能效比,即 “制冷(热)量与消耗电功率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相同电量下空调产生的冷量(或热量)越多,能效越高、越省电。
根据空调类型不同,能效比的计算方式略有差异:
定频空调:用EER(制冷能效比) 衡量,计算公式为:
EER = 制冷量(W)÷ 制冷消耗功率(W)
(定频空调制热时能效参考性较低,故主要考核制冷能效)
变频空调:用APF(全年能源消耗效率) 衡量,计算公式为:
APF = 全年总制冷量 + 全年总制热量 ÷ 全年总耗电量
(APF 综合了制冷、制热的全年能耗,更贴合实际使用场景,是目前变频空调的主要考核标准)
二、现行能效等级标准(GB 21455-2019)
我国现行空调能效标准为 2020 年 7 月实施的新国标(被称为 “史上最严能效标准”),将空调能效分为3 个等级,等级越低(1 级最高),能效越好:
能效等级 核心含义 适用场景
1 级 能效最高,最省电,技术最先进 长期使用、注重节能的家庭 / 场所(如卧室、客厅)
2 级 能效中等,耗电量适中 对节能有一定要求,但预算有限的场景
3 级 能效最低,达到市场准入门槛,耗电量相对较高 短期使用、预算有限的场所(如出租屋)
注:新国标实施后,旧国标中的 3 级能效空调已被淘汰,目前市场上最低能效为新国标 3 级。
三、能效等级对使用成本的影响
能效等级直接影响空调的耗电量,以 1.5 匹变频空调为例(制冷量约 3500W):
1 级能效 APF 约 5.0-5.2,制冷时每小时耗电量约 0.6-0.7 度;
3 级能效 APF 约 3.9-4.0,制冷时每小时耗电量约 0.8-0.9 度。
若每天使用 8 小时,1 级比 3 级每年(按使用 180 天算)可节省约 100-150 度电,长期使用(5-10 年)能节省可观电费。
四、选购时的注意事项
优先选变频空调 + 1 级 / 2 级能效:变频空调的 APF 综合能效更优,尤其适合温差大、使用频繁的地区(如南方夏季长、北方冬季需制热)。
结合使用频率判断:
长期高频使用(如每天 6 小时以上):选 1 级能效,长期节能收益更高;
短期或低频使用(如仅夜间用):2 级能效性价比更高。
注意能效标识真实性:正规空调机身贴有蓝色能效标识,标注能效等级、APF/EER 值、耗电量等信息,可通过标识上的二维码查询真伪。
匹数与房间匹配:空调能效是 “额定制冷 / 热量下的效率”,若匹数过小(如 1 匹空调用于 20㎡房间),会因长期满负荷运行而耗电增加,反而不节能。
总结
空调能效是 “节能性” 的直观体现,1 级能效代表技术领先和长期低成本,3 级能效满足基础使用需求。选购时需结合使用频率、预算、房间大小综合判断,避免盲目追求高等级(如低频使用选 1 级可能性价比不足),也需警惕 “虚标能效” 产品,优先选择大品牌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