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败涂地” 是个极具画面感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局面彻底崩溃,毫无挽回的余地。其语义强烈,常带有 “惨败、彻底垮台” 的意味。
一、出处与字面解析
出处溯源: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刘邦曾说:“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这里的 “涂地” 指 “肝脑涂地”,原形容作战失败后伤亡惨重、尸体横陈于地的惨烈景象;后逐渐演变为更宽泛的 “彻底失败” 之意。
字面拆解:“一败” 强调失败的一次性、决定性;“涂地” 则以 “倒地、散落于地” 的意象,强化失败的彻底性 —— 如同物体摔碎在地,无法复原。
二、核心含义与用法
核心语义:形容失败得极其惨重,事业、计划、局面等完全崩溃,失去所有优势和回旋空间。
使用场景:
用于描述竞争、战争、事业等领域的惨败:“这场比赛他们战术失误,最终一败涂地,连出线资格都丢了。”
可指个人处境的彻底恶化:“他因投资骗局赔光了所有积蓄,如今生活一败涂地。”
注意:通常用于 “已经发生的失败”,且程度比 “大败”“惨败” 更强烈,暗含 “无法翻身” 的意味。
三、近义词与差异
成语 共同点 差异点
一败涂地 均指失败 强调 “彻底性”,无挽回可能
大败亏输 侧重 “损失惨重”(金钱、兵力等)
落花流水 更具文学性,常形容被打得狼狈逃窜
一蹶不振 侧重失败后的状态(从此消沉)
四、文化内涵
这个成语通过 “涂地” 的具象化表达,将抽象的 “失败” 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体现了汉语 “以形表意” 的特点。它不仅是对失败状态的描述,也暗含对 “行事不慎可能导致彻底崩溃” 的警示,提醒人们谨慎对待关键选择。
例如:“创业初期若忽视风险控制,稍有不慎就可能一败涂地,因此必须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