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激励力量的经典格言,强调坚定的志向对成就事业的决定性作用,历经千年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人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一、出处与经典阐释
“有志者事竟成” 的核心思想最早可见于《后汉书・耿弇传》。东汉名将耿弇率军平定割据势力时,光武帝刘秀曾写信鼓励他:“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然有志者事竟成也。” 这里的 “竟” 意为 “最终、终究”,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坚定志向的人,最终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后世文人不断丰富其内涵,如明代《东周列国志》中多次以具体事例印证这一观点,使其从历史典故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二、内涵解析:志向如何推动 “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 的力量,源于 “志” 与 “事” 的辩证关系:
“志” 是方向与动力的源头
“志” 即志向、目标,它为行动提供清晰的方向。没有志向的人如同行船无舵,容易在人生中迷失;而明确的志向能让人聚焦精力,避免分散力量。
志向还能转化为持久的动力。面对困难时,志向会成为 “咬牙坚持” 的理由 —— 如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试验千次仍不放弃,正是源于 “用电力照亮世界” 的志向;李时珍历时 27 年编撰《本草纲目》,背后是 “救死扶伤、整理医药” 的决心。
“志” 需与 “行” 结合,方能 “竟成”
这句话并非否定客观条件的作用,而是强调 “志向” 对克服条件限制的关键意义。空有志向而不行动,便是 “空想”;唯有以志向为指引,辅以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最终成事。
例如,勾践 “卧薪尝胆” 灭吴的故事:他的 “复国之志” 并非空谈,而是转化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具体行动,最终实现目标,印证了 “志” 与 “行” 结合的力量。
三、文化意义与现实启示
文化象征:在传统价值观中,“有志者事竟成” 与 “天道酬勤”“水滴石穿” 等理念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国人 “以主观能动性突破困境” 的精神底色,体现了对 “人定胜天”(此处指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
现实启示:
它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目标,尤其在面对迷茫或挫折时,用志向锚定方向;
同时提醒人们,“志” 需以 “恒” 为基 —— 志向再远大,若缺乏持之以恒的行动,也难以 “竟成”。正如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中所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四、经典案例:历史中的 “有志者”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蒲松龄科举屡试不第,但 “写尽天下奇闻” 的志向从未动摇。他在路边设茶摊,搜集民间故事,历时数十年写成《聊斋志异》,成为中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印证了 “有志者事竟成”。
鉴真东渡:鉴真为传播佛法,历经五次东渡失败,双目失明仍不放弃,最终在第六次成功抵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他的坚持,正是 “志” 的力量的生动体现。
“有志者事竟成” 的价值,不仅在于肯定 “志向” 的重要性,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 “事在人为” 的积极态度 —— 无论起点如何、环境如何,只要心怀坚定志向并付诸行动,终能跨越阻碍,实现目标。这一理念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在学业、事业、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