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通讯作者简称 “通讯作者”,是在学术论文发表及后续交流中,承担 “核心沟通责任” 的作者 ,通常是对论文研究工作有整体设计、统筹协调,或在学术资源、研究指导上起关键作用的个人。
其核心定位是 “论文的‘责任联系人’”—— 论文发表过程中,需与期刊编辑部对接(如提交修改稿、回复审稿意见);论文发表后,需代表团队回应其他研究者的咨询(如解答研究细节、提供原始数据),是连接论文团队与外界的 “桥梁”。
与 “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的主要撰写者、实验 / 研究的主要执行者)不同,通讯作者更侧重 “责任与统筹”,而非 “具体执行”。比如某高校教授带领学生完成一项研究,学生作为 “第一作者” 负责实验操作和论文初稿撰写,教授作为 “通讯作者” 负责研究设计、指导修改、对接期刊,这是学术领域常见的分工模式。
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是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对 “通讯作者” 的要求更严格,其含义是 **“在 SCI 论文发表全流程中,承担学术责任与沟通责任的核心作者”** ,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
学术贡献:通常是研究的 “主导者”,如提出研究选题、设计技术路线、统筹团队分工,或在研究遇到瓶颈时提供关键思路,对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负责;
沟通责任:需全程对接 SCI 期刊编辑部,包括提交论文、回应审稿人提出的专业问题(如补充实验数据、解释研究方法)、确认发表细节(如作者排序、版权协议),且论文发表后需留存原始实验数据,以备期刊或其他研究者核查。
SCI 期刊会在论文首页显著标注通讯作者的信息(如姓名、单位、邮箱),邮箱必须是通讯作者的常用邮箱,确保后续沟通顺畅。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在评价学术成果时,会将 “SCI 论文通讯作者” 视为重要指标,因为其代表了作者在研究中的核心统筹作用。
EI(工程索引)期刊 / 会议论文聚焦工程技术领域,“EI 论文通讯作者” 的含义是 **“在工程技术类研究中,承担统筹协调与对外沟通的作者”** ,与 SCI 通讯作者的核心职责一致,但因 EI 论文的 “应用导向”,存在两点特殊性:
侧重工程实践:若研究涉及工程应用(如设备研发、工艺改进),通讯作者通常是对工程方案有整体把控的人(如项目负责人、技术总监),需确保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可重复性;
会议论文差异:EI 会议论文的通讯作者,除对接会议组委会(如提交论文、参与分会场交流)外,还需协调团队成员参与会议报告,是团队在学术会议中的 “代表”。
比如某企业工程师团队发表一篇 EI 论文,研究 “新型环保材料的工程应用”,团队负责人作为通讯作者,需对接期刊确认研究成果的工程价值,回应审稿人对材料应用场景的疑问,这是 EI 论文通讯作者的典型角色。
医学论文(尤其是临床研究类论文)因涉及 “人体实验、患者安全、临床应用”,对 “通讯作者” 的责任要求更重,其含义是 **“对医学研究的伦理合规、数据真实性、临床意义承担核心责任的作者”** ,核心特殊性体现在:
伦理责任:若论文涉及临床实验,通讯作者需确保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规范(如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情同意书完整),对研究的伦理合规性负首要责任;
数据真实性:需监督临床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如无伪造病例、无篡改实验结果),论文发表后若出现数据争议,通讯作者需牵头提供原始病历、实验记录以证明清白;
临床指导:通常是临床领域的资深专家(如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需从临床角度判断研究的实用价值,确保研究成果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如新药疗效研究、新手术方案验证)。
比如某医院发表一篇关于 “某抗癌新药临床疗效” 的医学论文,参与研究的主治医师是第一作者(负责病例收集、数据整理),科室主任是通讯作者(负责伦理审批、指导研究设计、对接医学期刊回应临床疑问),这是医学论文通讯作者的常见分工。
“通讯作者论文” 是通俗表述,指 **“以某个人为通讯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核心是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该个人”。比如 “张教授有 10 篇通讯作者论文”,意思是 “张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 10 篇学术论文”,这类表述常用于学术成果统计(如高校招聘、职称评审时,会统计申请人的 “通讯作者论文数量”)。
发表论文 / 发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指在论文投稿、发表阶段,承担与期刊对接、回应审稿意见等沟通责任的作者 。比如 “发表这篇论文时,李老师是通讯作者”,意思是 “这篇论文投稿、修改、确认发表的全流程,由李老师负责与期刊沟通”。
论文里面的通讯作者是指在已发表的论文文本中,明确标注的 “通讯作者” 。学术论文通常会在首页脚注或作者信息栏标注通讯作者,格式如 “Corresponding author: 姓名,单位,E-mail: XXX@xxx.com”,这里的 “通讯作者” 就是论文中明确的责任联系人,读者若对论文有疑问,可通过标注的邮箱联系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