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即表示该作品的创作者身份已经无法考证,或者目前没有明确、可靠的资料能确定作者是谁。
从文字本源来看,“佚” 有 “散失、失传” 的含义,“名” 指 “姓名、身份”。所以当作品标注 “作者佚名” 时,本质是在说明:经过历史流传或资料整理,这部作品的原始创作者是谁,已经没有准确的记录可查证了,并非 “没有作者” 或 “作者故意不署名”(特殊情况除外,下文会提及 “作者佚名例外”)。
古典文学类:《诗经》《蒹葭》、古诗中的 “作者佚名”
这是 “作者佚名” 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尤其是先秦至汉代的古典文学作品。
以《诗经》为例,整部《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 305 篇诗歌,这些诗歌最初多为民间口头创作,通过采诗官收集、贵族献诗等方式汇聚起来,在长期流传中,原始创作者的姓名逐渐散失。比如《蒹葭》作为《诗经・秦风》中的名篇,从诞生到被收录、流传,历经数百年,没有任何可靠文献记载其具体作者,因此标注 “作者佚名”。
类似的还有很多古诗,比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部分版本标注佚名,部分认为有疑似作者,但无定论),这些作品源于民间生活,最初以口头传唱为主,缺乏对作者身份的记录,流传至今自然只能标注 “佚名”。
现代文体类:文章、小说、诗歌中的 “作者佚名”
除了古典作品,现代的文章、小说、诗歌也会出现 “作者佚名” 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作品在传播中丢失作者信息。比如一些早期报刊发表的短文、网络上流传的短篇故事或诗歌,由于年代久远、平台迁移、转载频繁等原因,原始作者的姓名被遗漏,后续整理时无法追溯,只能标注 “佚名”;
二是作者主动选择不署名,但又需标注身份状态。少数情况下,作者出于隐私保护、不想公开身份等原因,不希望使用真实姓名或笔名,此时也可能标注 “佚名”,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更多还是以 “匿名” 标注,需结合具体场景区分。
学术类:论文、文献中的 “作者佚名”
学术领域的 “作者佚名” 相对特殊,主要有两种场景:
一是历史文献的作者考证难题。比如一些古代的学术典籍、手稿、地方志片段,由于年代久远、作者未署名或署名模糊(如 “某先生”“无名氏”),经过学术考证后仍无法确定身份,会标注 “作者佚名”,这类情况常见于古籍整理类文献;
二是特殊学术评审中的 “匿名” 标注。在部分学术期刊的 “匿名评审” 环节,为保证评审公平,会暂时将论文作者信息隐去,标注为 “佚名”,但这属于临时标注,最终发表时会恢复真实作者姓名,并非真正的 “作者身份未知”,这也可归为 “作者佚名例外” 的一种情况。
特殊场景:“作者佚名例外” 是什么意思?
前面提到,“作者佚名” 的核心是 “身份未知”,但 “作者佚名例外” 则指不符合这一核心含义的特殊情况,主要包括:
上文提到的 “学术匿名评审”:作者身份是明确的,只是临时隐去标注为 “佚名”,属于 “已知身份但临时不公开” 的例外;
“故意匿名的创作”:部分作品(如某些社会批判类短文、匿名投稿的文学作品)作者明确,但出于特殊原因(如避免争议、保护自身),主动要求标注 “佚名”,而非 “身份未知”,这也是一种例外;
“伪托佚名”:少数情况下,部分作品为了增加 “古老感” 或 “神秘感”,故意标注 “佚名”,但实际上有明确作者,这种情况属于人为制造的 “佚名假象”,虽不常见,但也属于 “作者佚名例外”。
其他具体案例:《汉字歌》《雨》中的 “作者佚名”
像《汉字歌》(常见于儿童识字教材或启蒙读物)、《雨》(多为短篇诗歌或散文,标题简洁易重复)这类作品,出现 “作者佚名” 的原因,多是 “传播中丢失信息”。比如《汉字歌》可能是早期教育工作者集体创作或民间整理的启蒙内容,没有明确的个人作者;而标题为《雨》的短篇作品,由于标题通用、转载量大,很容易在流传中丢失原始作者信息,最终只能标注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