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曲” 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其内涵有所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意思:
1.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这是 “部曲” 最原始的含义,起源于汉代。
汉代军队编制中,“部” 和 “曲” 是上下级单位,“部” 为较大编制,其下设有 “曲”。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将军领军时,“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具体人数因时期不同略有差异(一般 “部” 约千人,“曲” 约数百人)。
后来 “部曲” 逐渐泛指军队、部队,或指将领统领的士兵,例如《史记》《汉书》中常以 “部曲” 代指军队编制或军事力量。
2. 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武装与依附人口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部曲” 的含义发生重要演变:
随着门阀制度兴起,豪门大族拥有大量依附于他们的人口,这些人一部分充当私人武装(类似家兵),另一部分从事生产劳动,统称为 “部曲”。
此时的 “部曲” 身份低于平民,高于奴婢,属于半依附性人口,其户籍附属于主人,不能随意脱离,需为主人服役,甚至可被主人转让,但法律上比奴婢有更多权利(如可拥有少量财产)。
唐代以后,随着均田制和科举制的发展,门阀势力衰落,“部曲” 制度逐渐瓦解,这一含义也随之淡化。
3. 泛指下属、随从
在文学作品或日常语境中,“部曲” 也可泛指官员、将领的下属或随从人员,强调其与上级的从属关系,例如 “将军率其部曲出征”,这里的 “部曲” 即指部下、随从。
总结
“部曲” 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 “组织关系”—— 从军事编制的层级,到依附人口的归属,再到上下级的从属,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制度特征。理解这一词汇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其中 “私人依附人口” 的含义是魏晋至隋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