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病” 是中医对一类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科疾病的命名,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 “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 等。其病名中的 “鼽”,在古汉语中意为 “鼻塞、流清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到 “肺开窍于鼻”,鼻鼽的发生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及外感邪气密切相关。以下从中医理论、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防治方法展开解析:
一、中医对鼻鼽病的核心认知
病位与脏腑关联:
病位在鼻,核心病机与肺、脾、肾三脏虚损及外感 “风邪”“寒邪” 或 “异气”(类似现代医学的过敏原)相关。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湿浊内生,上犯鼻窍;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鼻窍失于温养。
病性特点:
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内邪上扰。
反复发作:多呈季节性(如春秋季)或接触诱因后急性发作,缓解期以虚证为主。
二、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对应
(一)中医病因解析
病因类型 具体病机 常见诱因
肺气虚弱 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邪(含寒、热)乘虚而入,肺失宣降,津液停聚为清涕。 气候变化、冷空气刺激、粉尘、花粉等。
脾虚湿困 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上犯鼻窍,遇风邪引动则发为鼻鼽。 饮食不节(如生冷、油腻)、潮湿环境。
肾阳不足 肾为水脏,主温煦全身,肾阳虚则鼻窍失于温养,遇寒邪则津液凝滞为清涕、鼻塞。 冬季或寒冷环境、过度劳累、久病伤肾。
肺经郁热 肺经素有郁热,复感风邪,风热相搏,上壅鼻窍,灼伤津液,但因正气不足,亦可表现为清涕与热象并存(如鼻痒、咽痒)。 辛辣饮食、情绪郁怒、外感风热失治。
(二)与现代医学的关联
鼻鼽病的症状与 “过敏性鼻炎” 高度吻合,其发作与 IgE 介导的 Ⅰ 型超敏反应(如对花粉、尘螨、动物皮毛过敏)相关,也可能与非过敏性因素(如温差变化、情绪波动、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鼻黏膜高反应性有关(对应 “血管运动性鼻炎”)。
三、辨证分型与治法
(一)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
证型 主症 兼症 舌脉象
肺气虚寒型 鼻痒、喷嚏频作、流大量清涕、鼻塞 畏风怕冷、自汗、易感冒 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脾虚湿困型 鼻塞、流清涕或黏涕、鼻痒较轻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 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弱
肾阳不足型 晨起喷嚏、清涕不止、鼻塞明显 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频多 舌淡苔白,脉沉细
肺经郁热型 鼻痒、喷嚏、流清涕伴灼热感 口干、咽痒、怕热、大便干结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治疗原则与方药
内治法
肺气虚寒型: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 代表方: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黄芪、白术、防风、苍耳子、辛夷等)。
脾虚湿困型:健脾益气,祛湿通窍 →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等)。
肾阳不足型: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等)。
肺经郁热型:清肺泄热,疏风通窍 → 代表方:辛夷清肺饮(辛夷、黄芩、栀子、桑白皮等)。
外治法
中药滴鼻 / 雾化:用辛夷花、苍耳子、薄荷等煎水滴鼻,或通过雾化吸入缓解鼻塞、鼻痒。
针灸疗法:针刺迎香、印堂、合谷、肺俞等穴位,虚寒证可配合艾灸(如灸足三里、关元穴)。
四、日常调护与预防
避免诱因:
明确过敏原者(如花粉、尘螨)需减少接触,外出戴口罩,定期清洁家居环境;
避免冷风、烟雾、刺激性气味刺激,冬季注意鼻部保暖。
饮食调理:
肺气虚寒者:多食生姜、红枣、羊肉等温补食物,忌生冷(如冰淇淋、冷饮);
脾虚湿困者:多吃山药、茯苓、莲子、炒白扁豆,少食甜腻、油炸食品;
肾阳不足者:可食核桃、黑芝麻、韭菜,避免过度劳累耗伤肾阳。
功法与按摩:
练习八段锦 “双手攀足固肾腰”、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每日按摩迎香穴(鼻翼旁开 0.5 寸)、鼻通穴(鼻唇沟上端尽头),每次 100 次,促进鼻窍气血循环。
体质调理:
缓解期可服用玉屏风颗粒(肺气虚)、金匮肾气丸(肾阳虚)等中成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五、与相似病症的鉴别
与 “伤风鼻塞”(普通感冒)鉴别:
鼻鼽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以喷嚏、清涕为主,全身症状轻(无发热、头痛);
伤风鼻塞:病程短(7-10 天),多伴发热、恶寒、头痛,清涕可转浊涕。
与 “鼻渊”(鼻窦炎)鉴别:
鼻鼽病:流清涕,鼻塞呈间歇性,嗅觉减退不明显;
鼻渊:流浊涕(色黄或黄绿),鼻塞持续,多伴头痛、嗅觉明显减退,检查可见鼻窦区压痛。
六、现代医学视角的辅助治疗
急性发作期可配合西医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剂)缓解症状;
明确过敏原者可进行脱敏治疗(如尘螨脱敏),从根本上降低机体敏感性。
中医认为鼻鼽病的核心在于 “正虚邪袭”,治疗需标本兼治,既在发作期缓解症状,更需在缓解期通过调补肺脾肾三脏增强体质,减少复发。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过敏原管理和对症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