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鲁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年06月29日 15:35 | 作者:汉服造型师汉荟荟 | 阅读量:8

“巴图鲁” 是满语词汇,意为 “英雄”“勇士”,在历史上主要用于表彰勇猛善战之人,后逐渐成为清朝时期的一种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词源与原意

满语直译:“巴图鲁”(满文:ᠪᠠᡨᠠᡵᡠ,转写:baturu)在满语中本指 “勇敢的人”“武士”,是对力量与勇气的直接赞誉。

文化根基:满族作为游牧渔猎民族,崇尚勇武精神,“巴图鲁” 一词最初用于描述在狩猎、战斗中表现突出的个体,体现了其文化中对英雄主义的推崇。

二、历史演变与应用

早期军事表彰

后金(清前身)时期,“巴图鲁” 开始作为荣誉称号授予战功卓著的将领。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麾下名将额亦都,因作战勇猛被赐 “巴图鲁” 称号,成为早期典型。

清朝制度化封号

封号体系:清朝建立后,“巴图鲁” 成为官方认可的荣誉封号,常与其他称号结合,如 “额尔克巴图鲁”(意为 “英勇的勇士”)“墨尔根巴图鲁”(“墨尔根” 意为 “聪明”,即 “智勇双全的勇士”)等,以区分不同功绩。

授予范围:除武将外,有时也授予文臣或宗室成员(如在平定叛乱中表现突出者),但核心仍以军事领域为主。

等级差异:部分 “巴图鲁” 封号可世袭,体现了清廷对功勋的长期认可,如康熙朝名将图海被赐 “巴图鲁”,其后代可继承这一荣誉。

晚清的象征意义

晚清时期,随着战争频发,“巴图鲁” 封号的授予更为频繁,但也因时局动荡而逐渐失去早期的稀缺性,成为一种激励士气的手段。

三、典型案例

鳌拜:清初权臣鳌拜因在皇太极时期的征战中屡立战功,被赐 “巴图鲁” 称号,时称 “满洲第一巴图鲁”,但其后期因权力斗争被惩处,称号的荣耀性与个人命运形成对比。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 “巴图鲁”:清末湘军、淮军将领如鲍超、刘铭传等,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被清廷赐予 “巴图鲁” 封号,反映了当时军事表彰的政治需求。

四、文化影响

文学与影视:“巴图鲁” 常出现在清代历史小说、戏曲及影视剧中,如《鹿鼎记》中鳌拜的 “巴图鲁” 身份被艺术化演绎,成为展现清代武臣形象的符号。

满族文化遗存:作为满语词汇,“巴图鲁” 至今仍是研究满族语言、军事制度和文化心理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文化的融合。

总结

“巴图鲁” 从满语中的朴素赞誉,演变为清朝制度化的荣誉封号,既承载了满族的勇武传统,也反映了清代军事表彰体系的演变。它不仅是个人英勇的象征,更是历史进程中文化与政治交织的产物,至今仍在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

巴图鲁的分词解释

拼音:bā

盼望:~不得。朝(zhāo)~夜望。紧贴:爬山虎...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tú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图画:地~。蓝~。绘~。插~。制~。看~识字。...查看详细解释

拼音:lǔ

迟钝;笨:愚~。~钝。莽撞;粗野:粗~。~莽。这...查看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