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话里 “打白”是 愿望未满足或受委屈后,独自怄气、闷不吭声的状态 ,带着明显的情绪色彩。
精准释义:因不满、委屈而沉默生闷气,不与人交流,常表现为 “嘴巴嘟起、脸色垮起” 的神态。
生活场景例句:
妈妈劝爸爸少抽烟,爸爸不听还遭呛了两句,转身就坐到沙发上打白,半天不开腔。
小娃儿想要的玩具没买到,当场就打白撒气,连最喜欢的糖都不吃了。
夫妻拌嘴后,她知道老公在打白,就主动递了杯茶,没过两分钟两人就和好了。
关键特点:情绪藏在沉默里,不是激烈争吵,而是 “闷起怄气”,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家人、伴侣、朋友)。
在 “打白” 后加 “了”“老”(重庆话常用时态助词,表 “已经发生”),含义不变,仅强调 “生闷气的状态已经开始”,语气更口语化。
“打白了”/“打白老” 释义:已经开始生闷气了,强调情绪的即时性。
场景例句:
你看他把脸垮起,肯定是刚才被批评后打白老,快去劝两句。
我不过说他菜炒咸了,他就打白了,这脾气也太犟了。
避坑提醒:这里的 “了 / 老” 不表 “结束”,而是 “开始”,千万别理解成 “气消了”!
很多人把 “打王逛” 误写成 “打白逛”,二者发音相近但含义完全不同,前者是重庆话高频词,后者并无明确含义。
正确写法与释义:打王逛(也作 “打忘逛”),有两个核心意思:① 注意力不集中、走神;② 没事乱逛、消磨时间。
分场景用法:
▶ 表 “走神不专心”(多用来指责他人):
老师敲着黑板说:“上课莫打王逛!刚才讲的公式都记住没?”
▶ 表 “乱逛耗时间”:
周末别在家附近打王逛了,跟我去磁器口逛嘛,那边热闹得很。
为啥会混?:重庆话里 “白”“王”“忘” 发音相近,口语中易混淆,但书面表达和核心含义里,只有 “打王逛” 是规范用法。
搜索多个权威方言资料后发现,“打白狗” 并非重庆话通用惯用语,推测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谐音误听:可能是 “打摆子”(指发烧时浑身发抖,如 “昨天淋雨感冒,晚上一直打摆子”)或 “打狗子”(口语中 “打狗” 的随意说法)的误传;
小众俚语:或许是个别区县的局部说法,但目前无公开资料佐证,暂无法确定准确含义。
建议:若听到 “打白狗”,可结合语境追问 “是不是说打摆子哦?”,大概率能厘清真实所指。